占星學(Astrology)一詞的梵文為Joytish意指「光線的科學」,它是研究microvita(或譯微生元、微生命,是P.R.Sarkar在1986年底起所提出的一系列關於宇宙心物共同基本元素的說明,並以此為將來科學之根基。本文一律縮寫為mv,事實上mv的提法是一支哲學性的鑰匙,所要開啟的正是將來科學之門,而這個將來科學是要由物質科學更進一步邁向心靈與靈性科學並將人類對心物的發明建立在一個共同的科學根本上 。傳統靈修或宗教經驗中或多或少亦已觸及,我們將在關於mv的其他論文中進一步闡述之。)以光為載體於宇宙中運動而對人類生命有所影響的一種科學。換句話說,光為mv運動之載體或媒介,此mv可以進一步表現在意識與物質層面上,因此「光」為兩者之共在或共有現象,略稱之為心光與物光,通常物理學所指稱的為物光,心物光其實如一不二,光正是時間作為心物之間的可交換態在交換時所呈現出的一種現象,這現象反映在物質層面為物光在心靈意識層面則為心光
,因此光作為四維時空的終極速度,可以簡單地依畢式三角求出它和時間的關係,即速度越快時間越慢而於光速時間停止,僅僅就四維時空而言光速的確是個無法跨越的鴻溝,這就提供了個體心靈一個簡單的時間之箭的時間序,並依此將翻騰不已具有無數可能性的量子世界收斂緊縮到其中一個,讓世界在一個巨觀的相對論的狀態下顯得可以被個體心靈穩定地認識,所以個體心靈一次只能運作在一個目標上,它無法同時一心二用,是串列式地處理世界所湧現的資訊,它需要一步一步依照時間之箭的嚴格限定來認識世界。如果個體心靈足夠開展,其意識狀態更加接近宇宙意識,那麼它就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影響時空實體而改變時間方向以及空間維度,夢境其實正是對個體意識趨向宇宙意識的一種嘗試錯誤的模擬,結合了微觀量子世界的奇幻與相對論巨觀世界的現實,因此現代物理學所要追求的能結合相對論與量子論的基本理論將比任何時候的科學更具有夢的特質,於是我們很難在心物之間劃上一條明顯的界線,無寧說人類將發現這條明顯的界線其實和時間一樣在本質上是個心物之間的可交換態,簡單地說,它分開兩邊使之各安其位又不禁止他們互相交流。這樣的將要來臨的物理學基本理論將不再只是物理學的,它將伴隨著我們對mv的認識逐步實現。
以普朗克尺度為基本屬性的單一時空實體也許是mv在四維時空裡的初始存在,自然也是單數的(宇宙α始點可以視為這個單一mv,此後的宇宙則為複數形的mv。單數mv為microvitum,複數為microvita)也就是說大宇宙心靈單一 +mv幻化出物質宇宙α始點或物質點單一 –mv,兩者互為鏡像同反,同反顯的狀態下兩者都未存在,存在的只是靈性的宇宙,靈性的宇宙同反隱的結果成就了心靈的宇宙或物質的宇宙,同反地說宇宙的靈是顯,其心身是隱,這靈心身的演化關係是基於SRT△之宇宙力量的作用而形成的,這個宇宙力量或宇宙運作法則是宇宙意識的屬性,是無別為一的,但是當宇宙意識欲有所為時,SRT△之完全平衡的正三角形開始失衡而依次由S、R、T主導演化出靈、心、身的宇宙,mv是心身的基本元素,它是靈的幻化,而靈是宇宙意識的幻化。無所為的宇宙意識其宇宙力量則是潛藏隱伏的無夢狀態因而亦無所幻化,基於已顯現宇宙之被創造者的過程解釋觀點稱之為宇宙意識,基於未顯現宇宙之創造者的目的解釋觀點稱之為空,兩者亦是同反的,其同反顯便是無數宇宙心鏡的取消(無數宇宙心鏡相互映照成就無數鏡像之宇宙萬物),無個體意識小我和宇宙意識大我(無我)亦無無意識之空(無無我),同反顯通過無數層級化的否定式而趨近無法被個體理性認識的狀態,這樣的狀態稱之為宇宙理性或究竟空或道或上帝或實相,同反地說與宇宙意識是如一不二的,是真正的無別。
物質五大元素是 –mv由單一到複數集體、由精細到粗鈍、由物質宇宙α始點到現在的五個發展階段,在最精細的空元素階段即是時空實體,時空實體存在於全維度(12維)之中,於四維時空則顯現為普朗克尺度,單一 –mv演化成宇宙萬物,亦同時將大宇宙心靈之單一 +mv演化成無數宇宙萬物之複數集體+mv,兩者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互生關係,若將 +mv再深一步推回本源之宇宙意識核心處,則物質宇宙(身宇宙)之α始點稱為物質點、宇宙意識核心稱為至上點,兩者如一無別而又同反地分居宇宙循環演化(BC, Brahma Cakra)之兩端,至上點為中心、物質點為離心循環轉化為向心循環之處,物質點為距離至上核心最遠之處即是時空實體為有限大小之平滑區域(至少就四維時空而言是如此)他只是觀念上的點而非實質上的點,至於至上點由於遠超過物(身)心靈三個階段因而連觀念上的點都不是,這也就是數學對於點的真正定義,它只是個抽象的定義,這定義相當程度地反映了宇宙意識之無法單單依賴個體理性而全面理解,但它的確是個點,而且是宇宙中唯一的一個點,這個點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意識的核心,顯現於宇宙力量SRT△則為其三個頂點,而從其中任一頂點將可迸發出宇宙BC循環,這任一頂點理論上可以是S或R或T,但從被創造者的過程解釋來說則只能是S,因此這過程是離心地由靈而心、由心而物(物質點),然後向心地由物(物質點)而心、由心而靈地回歸宇宙中心那個點上。因此可以宇宙BC循環之至上點為圓心或球心做出一圓或一球,物質點恰好形成圓周或大圓線,整個圓或整個球就是宇宙BC循環之完成。目的解釋來看,點即圓即球、一即一切。
光速C值並非是固定的,不同維度各具該維度之C值,亦即光穿透不同維度而表現為不同之C值,因而時空之表現亦各有不同。較高維度之較高C值具有較大的時空自由度與任意度,亦即時間上它較具時間團的結構,而四維時空則表現為時間射線或三維空間之時間線段。光穿透全維度,時間亦然,三維空間之內捲縮著高維是為內高維、三維空間又為高維所捲縮是為外高維,內外高維同是一物,進入內高維等效於進入外高維,意識集中達一定密度而更趨近宇宙意識時有可能躍入內高維,若從此內高維再回到四維時空,就四維時空的觀察而言時空結構起了變化,實際上則是更大的更精細的意識察覺到了更完整的時空結構而已。因此我們是同時性地存在於所有的維度之中,所謂的現在便是意識聚焦集中之維度,當下傾向於單一時空實體而現在傾向於一定之序列之時空實體,所以以我們的觀點來看,現在比當下更是時間性的,嚴格地說究竟當下只具時間潛能而尚未形成時間,於是當下是進出不同維度時的時間表現,亦是心物交換時的時間表現,所以作為心物交換態之時間實際上是以當下的形式存在的,也就在這個當下,超越時空或解脫悟道成為可能。意識在時間路徑上的輕度集中它意識到一個微小的時間線段並以之作為時間的基本分子是為現在,意識在時間路徑上的高度集中達一定程度時(定境)時間顯現其原始結構即時空實體。時空實體是宇宙意識大海上此起彼落的漚沫,以任意方式將之一個接一個地依序連接則構成了時間,而全部的漚沫則為空間,意識以時間的方式進出空間讓心物時時交換並在,時間是以時空實體非連續地存在而構成其路徑,與其說是一條實線不如說是一條虛線,無數虛線的時間之線交織成時間團亦即空間本身,是以時空在最小最基本層次同是時空實體,在最大最全體層次時間即空間空間即時間。從某一維度的觀點來說,至小有內至大有外且內外無別一體,這被視為是存在的某一維度實際上是這內外無別一體之全維度時空的一個影子而且正好是投射在這個意識所在之某一維度上,總之我們之存在是宇宙意識的一個投射的影子,它投射為宇宙心靈再投射為時空,投射為高維時空再投射為四維時空,因此道何在?上帝何在?究竟實相何在?在此心中、在此身中,此身此心無別如一,心是物、物是心。復問何在?在彼心中、在彼身中,彼身彼心無別如一,宇宙心是萬物、萬物是宇宙心。
關於mv這樣一個將來的真正的科學,在歷史上卻是一直隱身於被視為偽科學的占星學上或非科學的靈修經驗上,這無疑是個體理性的不足,因而將占星學模糊於科學、神秘學與迷信之間使得占星作為光線的科學的本義隱而不彰,占星學在現今社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人們對於如何超越時空知曉預測未來的一個信念仍保持熱情,它已然變得更像是藝術而非科學了,當然藝術的直覺與美和科學是殊途同歸的因此發展至今,占星學更多地是關連到心理學而非科學,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一種更高層次的心理學將是占星學的一個可能出路,這個更高層次心理學將與人類共業有著緊密關係,就從這點切入,它又拉回科學的領域了。但是在此我們應主張一個更直接了當的方法,那就是發明mv的實相,讓這星球的文明進入另一個嶄新的階段。
試著回到占星的脈絡上看看光線的科學是如何運作的:
星象命盤在一個不斷朝向靈性者的身上會是動態發展的,換句話說他的命盤是不斷地隨著他的靈性生命的成長而成長,尤其是在某些重大轉折處,應該在原先星盤的基楚上發展出另一個新的星盤,因而不斷朝向靈性生命之靈修者,他的命盤應該是一組樹狀結構由原始星盤不斷發展而成,即是說靈修者會顯現出他最多可能之星盤,而他終將選擇其中一條路徑,就他而言,這就是他的「道」,他就是這道上的行者,是在宇宙BC循環中加速向心的行者,而逆向心發展者心靈趨向物化,固守其原始星盤並放棄其發展的可能性。
個體心猶如一面鏡子,在心靈獨立運作時(如死後未生或入定態之離體心)它映照出意識心靈與物質共在之現象「光」。,星體是宇宙之中光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單位,星體亦具有其意識與物質,亦都以光的形式映照於離體心之上,並於離體心與物質合體成為合體心之後表現為生命。能量是光、萬事萬物是光,父母結合時亦有光,對離體心而言亦如星體之光。離體心於永恆空間依眾星體之光(這光不只表現於實維的物質界,亦表現在虛維的意識界的永恆空間)及其本身之業力而為座標而給予自身定位,由於自身定位(此定位即是其業力潛能之隱秩序存在的總結)而得以決定、選擇方向,其中某一星體之波動與此離體心之波動最為共振,這星體便如燈塔般成為離體心行進之目標,到達此星體,又依其業力而選擇與之共振之父母結合之光投胎轉世,離體心成為合體心。意識越開展者越是能進入永恆空間而於眾星體之光之中定位選擇其方向及其合體之所在,而意識越不開展者越是在原本存在之星體上順著該星體之自然發展謂之自然向心或順向心。另外,永恆空間中的離體心亦可能是朝向宇宙意識之光前進的,他就無須在眾星體之間選擇方向了,這終極究竟之光,便是創造者角度所包含之全部可能路徑、道、目的之同時性呈現,是宇宙整體之現象,宇宙之中的所有部分現象至此融合為一無別,這是YOGA、解脫悟道、回歸實相本原。
永恆空間在實質上或許可以方便地視為是所有層級之中陰的總稱,亦即永恆空間是全維度(包含12個維度之時空實維以及宇宙心靈之虛維)的一個名相,時空實體及其所成就之時空是永恆空間中的非連續性的存在,虛維宇宙心靈如大海為永恆空間,實維時空所顯現之宇宙為大海中之漚沫,我們活在宇宙心靈想像大海的一個泡泡上。
當宇宙意識顯化為宇宙心靈時,就像是自在無為無我無夢無所存在的沈睡的宇宙意識依其自身之意願而開始了一個如是的夢境,其絕對唯一超越一切空無和所有,其不可思議非個體理性所能理解,我們對它的一切論說或思維皆只是反應個體心鏡意欲回歸於它時的一個有限程度的映照而已。宇宙心靈是宇宙實相的一個夢境,它是個單一mv,它就是一面鏡子,它自我映照出一個鏡像、它夢見鏡像自我、夢見這個對我們而言是真實的宇宙,同樣是一個單一mv,至此我們將宇宙心靈相對地稱為 +mv,將映照出來被夢見的這個已顯現的始於α物質點的物質宇宙相對地稱之為 –mv,兩者是宇宙意識同反隱的結果,互為鏡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顯一隱地形成我們所認知的這個宇宙,我們的呼吸、生命歷程、文化、思想,我們所以為是的這個大千世界都是它。物質宇宙α始點是個單一 –mv他與宇宙心靈單一 +mv其實如一無別,當物質宇宙開始發展 –mv也演化成集體的、複數的-mv,這意思亦如同說宇宙心靈單一 +mv隨著物質宇宙開始發展也演化成集體的、複數的 +mv,所有複數的、集體的mv都是單一mv的碎形,個體理性及心鏡開始作用而意欲回歸宇宙核心之時的過程解釋以有別的方式將一視為多,再於宇宙萬物之多中收斂緊縮為一,這是加速向心的過程。
當我們討論的是宇宙整體時,是目的解釋地將mv視為單一,而討論的是宇宙部分時則是過程解釋地將之視為集體的、複數的。因而理論上現實世界中存在的mv在形式上都是集體、複數的,也就是我們所稱的microv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