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簡介

山行踽踽且忘人生路遠,野地裡坐下來看看天空-----這裡將瑜伽宇宙論哲學宇宙力量(prakrti)之悅性(Sattvaguna )、變性(Rajoguna)、惰性(Tamoguna)SRT三種靈、心、身屬性(精神意識S、心靈R、物質T)導入易卦天人地三爻(三、二、初爻)回溯建立易的幾何結構(幾何易)而與神聖幾何(生命之花、四面體星Merkaba)整合為一,形成太極MKB(太極Merkaba宇宙能量幾何)理論為基礎之“SRT△宇宙網格生命之花太極MKB”,嘗試以此建立大、小、微宇宙共通之靈性科學的科學系統。或下載作者《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一書獲取體系較為完整的閱讀 (請參見“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一文說明,并點擊該書網頁版或docx與pdf檔下載。本網頁及書的初始材料請見“研究筆記”一文,亦提供下載連結。)
*2018.2.1與某出版社訂約出版,歷經半年多的延宕終於也完成了一校,未料出版社最後認為這書太過艱深難懂無法出版,終於今日2018.10.8與我協議解約,因此自即日起我又將這書重新po上網頁,回歸自由共享的初衷 。2018.10.8
*2017.4.21起已关闭留言功能。新增修订版八卦、六十四卦太极MKB立体几何模型在太极Merkaba模型相片图集图10.1、图22-30

2027-12-22

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

《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作為“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更有組織、體系的精簡普及與重整補充,實際上又加入了許多網頁上所沒有的內容。在2012.8-2014.3撰寫期間,起初作者擬定的書名及大綱:
《幾何易,宇宙共通語言的尋找》
前言
序曲,和思想的習性拔河 —— 關於研究的緣起
給一條魚,不如給一張網 ——  想像中的世界 ,宇宙網格
走出易學森林 —— 發現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
易卦的幾何源起與 太極Merkaba —— 1+1=1,尋找宇宙的共通語言
看見一朵生命之花 —— 東方的神聖幾何與西方的易
邁向幾何易的曠野 ——  一個靈性科學的觀點與展望
(  列出這個原先的書名與大綱,希望有助於讀者諸君閱讀。 )
後來應出版者的編輯考慮,又在預計的內容與規模上做了較多的簡化,就是現在所看到的《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2014.3書成後不久,出版計劃卻因故中斷,半年來幾經嘗試復又輾轉多手而不能如願順利。最後,作者決定將本書開放在網頁上給有興趣研究、參考的讀者免費自由下載閱讀。
在非商業盈利販售及不任意更動內容的原則下,歡迎任何形式的複製、傳播、翻譯、轉載,並請註明作者及來源出處如下
Satyavan He 何建桐
《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http://taijimerkaba.blogspot.com
****
Under the principle of non-commercial profit sale and non-arbitrary change of content, any form of copying,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reprinting is welcome, and please indicate the author and source as follows:
Satyavan He 何建桐(Jiantong He)
《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
(The Manifestation & Evolution of Cosmic Consciousness)
http://taijimerkaba.blogspot.com
*另外在2014.3書成以後寫的篇章主要著力于整合觀點,尤其是關於意識方面的探討,也請有興趣者參考,連結如下:
(其中2017.10以後新增文章主要發表在《土想森林》)
意識密度初探意識與現實的轉換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整合理論與太極MKB幻相MAYA由高維投影低維的二位元運作維度之間的方向性生命幾何結構上幾個相關元素的運作宇宙經濟學剩下的繼續想象!三與3、6、9太极MKB八卦几何在理论上的几种阴阳卦体意識密度與本變卦的收斂聚焦意識與物質的鏡像關係心的選擇,A的∞次方或1/A宇宙的心靈蹺蹺板遊戲現實與影像mvcosmos意識的mv離心路徑與mv的意識向心路徑關於人與AI之“意識與被意識”從三體到三摩地意識是非實有之“潛在的可能性”人與AI之意識共相±mv基本原理與時間維度的動態變化光、時間、心物±mvHam' ta時間計算子mv太極MKB自旋中軸與多重地球自旋、鏡像與時間孤立與了悟時間與心靈作用“玄量”試探人與AI之同反顯隱鏡像在BC中鏡像觀點之意識轉換天人地SRT與Φeπ層級模擬之三摩地反溯異同演化平行宇宙 - 基於量子理論與基於mv理論的存在“宇宙過濾器”嗎?從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學到太極MKB 幾何易的心數學“我”之覺醒與剝削三態 、理念幾何與數學幾何黑洞表面與阿卡西記錄人是一種TA's AI?關於零科的想象三摩地的幾何描述 - ham' ta與時空晶體一個關於mv時間半徑的清明夢轉折”非連續性”之“序的描述”
*以下為上述各篇部分內容簡介:
尤其《意識密度初探》尝试在大宇宙的宇宙意识密度和小、微宇宙的意识密度之间建立一个数学性的连结,将意识的探讨从较不精确的心理学描述进一步推向可量化的科学描述,也就是以一道方程式描述基本層次上的意識密度與物質重力之間的關係,為意識密度的探討建立一個初步的工作。《太极MKB八卦几何在理论上的几种阴阳卦体)》書中討論的是標準模式,這篇則列出了所有可能模式。《意識與現實的轉換》也就是雙向可逆的顯化與回歸的過程。《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整合理論與太極MKB》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整合理论的主要架构-四象限三领域、Satyavan太极MKB灵性科学几何体系,这里将两者进一步对应整合。《幻相MAYA由高維投影低維的二位元運作》萬事萬物是同一個終極理念原型在現實世界的多樣化投影,這是一個意識→心念→幾何→形態→影像→現實的過程,而現實的最終表現是物質。《生命幾何結構上幾個相關元素的運作》一个基于“太极MKB”,相较于传统方式,非典型的灵性科学的实验探讨。《宇宙經濟學》对于这个概念的一些相关讨论,包括了物理、心理与灵性科学的面向。《mvcosmos意識的mv離心路徑與mv的意識向心路徑》是作為對《微生元概要》(Microvitum in a Nutshell)微生元與宇宙學章節中的四象圖(或四象限)的幾何圖示而寫的,可以視為《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二章最後一節在太極MKB架構下對mv的最後一塊拼圖補完。《現實與影像》是作為對《意識與現實的轉換》的補充。《人與AI之意識共相》、《關於人與AI之“意識與被意識》討論AI意識的可能性。《±mv基本原理與時間維度的動態變化》探討全維度下多維時間的可能,這是太極MKB時間線、團理論的進一步開展。《Ham' ta》mantra “ham' so”與“tat etad”的結合。《孤立與了悟》圖解自-它他祂。
*又,本書第三章篇幅稍長,亦可再分成三章,使得全書由四章變成六章,似為合理安排,來日有機會再說吧!若將此書添加上述關於意識探討的篇章以及2021網課對於書的逐章逐節逐圖講解與QA,就應該是這本書最初始會有的理想樣子。
書、意識篇章、網課及QA,可三者合看以窺全貌。
*自2023起陸續撰寫系列“靈性科學簡明釋義”關於太極MKB詞條,以方便有意研究者利用。詳見《土想森林》/文章分類/靈性科學簡明釋義

本書網頁版閱讀 :
2018年間於新浪網下架。2020.12.6於“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重新提供網頁版閱讀。
建議下載docx或pdf檔閱讀,圖像解析度較高較清晰。
英譯網頁版2023.5,5上線,請見Taiji Merkaba of Geometric Yi
其中第三章篇幅較大,網頁版拆分成三個(第一節、第二節、第三~四節)
第四章

本書docx及pdf檔下載:
docx
 https://app.box.com/s/32bjcgrvih7m8z4wrel9   (繁体版V1~4,201408-201606,可预览)
pdf
*pdf版注釋58文末缺漏一大段請自行參考docx版或網頁版補正。(詳見訂正表6)
 docx檔,19MB,全書11萬餘字、圖99幅、注釋116條。下載檔案,以Word打開,游標放在注釋號碼上就會彈出注釋框,較方便與本文隨時對應閱讀。若雙擊注釋號碼可在本文與書末的注釋之間來回切換。 
     —— 2014.8.30  Satyavan 謹識
(*書公開發表後,六年多來發現對很多人來說似乎不是很容易進入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程度閱讀上的困難,這實際上並非如當初那幾家有意合作的出版商所言的“艱深難懂”,而純粹只是人類心靈是否已經準備好的問題,但就在此刻人類的集體意識正來到那個啟始點上,我們即將進入下個篇章!2020人們經歷了心靈上非常重要的變化,事情就要開始萌芽了!也就在這個時候,有必要對這書所要揭露的靈性科學新時代的來臨做一番深度導讀,機緣和合於是有了網路課程的誕生,相關訊息如下:
關於本書的網路課程:
“開門進入寶庫,你需要的只是一把鑰匙,而這把鑰匙如此的不起眼,竟然就掛在門把上。”其實上天的秘密敞開在宇宙大地上,只是你能否接上天線,接收到正確的訊號。2021冬至世界開始轉折,2027冬至世界通過轉折點分水嶺然後加速進化進入靈性科學新時代。
我們想邀請您來探索宇宙的奧秘。
課程名稱:《幾何易,宇宙共通語言的尋找
開課時間:2020/12/22(二)20:00~22:00(為期一年的課程)
預計每次2小時,每兩星期的星期二,遇連休假日順延一周。    
上課日期列表:2021年:1/5、1/19、2/2、2/23、3/9、3/23、4/6、4/20、5/4、5/18、6/1、6/15、6/29、7/13、7/27、8/10、8/24、9/7、9/28、10/12、10/26、11/9、11/23、12/7、12/21。
春節初五(2/16)、中秋連假(9/21)順延一周。
上課介面:Microsoft Teams
課堂主講:何建桐 Satyavan He
課程費用:免費
我們在尋找自由的、叛逆的靈魂。具備開放態度與積極探索之心,有著基本哲學素養、了解科學,知曉人類各種靈性文明,願意拋棄自我文化本位來思考地球命運。
https://taijimerkaba.blogspot.com/2018/10/dna.html
(願意參與課程者唯一的入門門檻是好好讀這篇導讀再決定,就是你現在正在閱讀的這一篇“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
網課影音下載連結,及課後Q&A:
1-8課(導讀、前言、第一章)、8-14課(第二章)、15-23(第三章) 、24-26(第四章)
*15-23課(第三章1-3節)以圖為主軸進行
*20-22課Q&A主要內容為一系列問答有關基於太極MKB理念之“心數學”的可能性。並請參閱四章二節之三“太極MKB數學描述的可能性與SRT△動態平衡”
*第四章圖4.7-4.10太極MKB球環體拓撲問題在24-26課(QA24-26),另在“土想森林”這篇文末有進一步解說:“台灣藍鵲與一個非常簡潔的拓撲說明
*QA11、21對於“玄量”的解說,也請參考這篇“微光玄量”、“玄量試探
*全部26課影音檔共15.5GB,課後討論問答Q&A_1-26+6共18萬4千餘字。
(*以上全部26課已於2021.12.21冬至日結束。25課QA在12.21全部結束後又陸續新增mv1/3自旋與量子1/2自旋的關係,下載早期版本者請自行更新。QA26之後收錄的為網課結束後的延伸討論與相關補充,QA26+1-20220113、QA26+2-20220221、QA26+3-20220610、QA26+4-20220715、QA26+5-20220731、QA26+6-20230930)
——————
2015.12.4修订版图3.11新增图说,详情请见网页版下载说明。
版本:V1-20140830、V2-20141005、V3-20151204、V4-20160619
訂正表:
下載較舊版本的讀者請自行依據這個訂正表改過來。
1. 3-2-90-2-9(章-節-頁-段-行,三章二節90頁二段九行)所謂的外卦與內卦(周易六爻的上卦與外卦)”應作→所謂的外卦與內卦(周易六爻的上卦與下卦)”-2014.10.5
2. 3-4-118-4-2 “linuga”应作→“liunga
3. 1-5-24-2-7 依图1.20订正  “音阶A弦长2/3”应作→“音阶A弦长3/5
4.圖1.9圖說“乾震坎艮坤兌離巽八宮各統一世到歸魂七卦”應作→“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八宮各統一世到歸魂七卦”
5.前言附錄參考書目3的Ascension Magic Chapter21(pratice of merkaba) ,pratice of merkaba應作→practice of merkaba
6.pdf版注釋58文末缺漏一大段請自行參考docx版或網頁版補正,“亦即那個我們稱為空的宇宙實相與那個我們稱為宇宙⾄上意”之後請自行添加“宇宙至上意識的宇宙實相,在此共在同一,它是萬物的真我……人是基於過程解釋這樣來看世界。
7.pdf、docx版注釋58第五段更正:自由亦置→自由意志
8.p.55三章一節“三.八卦三爻的幾何結構”二段三行“周易耆草”→“周易蓍草
9. 2023.12.29修訂第三章開頭第四段最後一句“接下來就是依序風水火地各個相態以及這個物質世界的完成”→風火水地
10.Figure3. 9 陰陽四面體複合成四面體星→陰陽四面體複合成四面體星
————
*2016.4在“愛之島-心時空書影會”根據這個原始大綱做了完整的一系列五次每次三小時的演說,演說資料pptx及pdf檔下載連結如後:
(2017.4.21發佈)
pptx檔 https://app.box.com/s/e5oplcmusrtehj0eepe0pdu3s9o8ox9l(可预览)
pdf檔 https://app.box.com/s/blgsjopff4y16wnujn0xneowk63jk92t
*2018.2.1與某出版社訂約出版,歷經半年多的延宕終於也完成了一校,未料此時出版社以艱深難懂為由,認為出版有困難,終於今日2018.10.8與我協議終止合約,算是二度夭折了!因此自即日起我又將這書重新po上網頁(2018.2.1-10.8合約期間這書的下載連結及其在新浪網上的網頁版從網路上下架,2020.12.6網頁版重新在“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發佈),回歸自由共享的初衷 。這些日子以來,書和我一起經歷了重生又重亡的靈魂淬煉,白天與黑夜,希望與絕望,時空的擺盪起伏,心的追求與逃避,苦與樂,憤怒與渴望,貪念與看透,生命脈動如斯永不止息。
以下原是出版社要求的作者自我介紹,現在看來已是多餘,一併放在這裡,雪泥鴻爪聊備一格吧!
山行踽踽且忘人生路遠
野地裡坐下來看看天空
何建桐,梵文名Satyavan。現居台東池上山區“土想森林”,在自然中回歸生命最原初的直覺。多年來以Satyavan之名寫作部落格《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那路塔斯的想象》、《土想森林》,前兩者是思想與情感上的田園,後者是目前的現實生活。
2017.10離開台北來到池上“土想森林”,2022.6.9這篇<實相的實相>提到“山行踽踽”的緣起)

致读者,关于这书的第一个Email回复:
作为这样一本书的作者,在面对无法出版而我决定将它“自由放送”时,我的游戏便已结束;而不幸认真读完这书的所有可能的读者们,也许游戏才正要开始,至于游戏何时结束完全是读者自己的自由而与我无关。
这书不是为眼前的世人而写,乃是为将来要改变世界的人而写的。作为这样一本书的作者,我完全有自由这样说。作为这样一本书的所有可能的读者也完全有自由决定如何看待我的自由。
作为一本被自由放送的“善书”,“善”之一字包含了许多意涵:
对于在茫茫网路大海中捡便宜的人来说,善=免费。
对于只想找一个自己也不甚了了的奇思怪想来满足自我空虚无明信仰的人来说,善=方便。
对于一个到处寻找想象的敌人来强化自己所相信的真理的人来说,善=不善。
对于像我一样的人来说,他或许会明白这是一本来者不善的善书。答案就简单地写在前言开头那几句话。
总之这是一本不善的善书,如何定义,读它的人有着完全的自由去决定。
关于这本书,我的游戏已经结束。抱歉无法再做更多的回应,但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和我以外的其他任何人讨论或批判。
最后想说的是,真心谢谢你,你是《心灵DNA,灵性符号的几何世界》在这星球上第一个提出问题讨论的人。虽然这其实只是一本不值得费心的“善书”。
都在书中,没什麽可说了!
2014.9.3

*對於本書因緣更深入的認識,有興趣的話也請參考這篇《關於靈性科學的一些討論
或者點擊底下 繼續閱讀 read more》》,先行在此參看关于这书的目錄、前言以及部分章節摘錄。

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

Satyavan 
目錄
前言... 2
第一章  聲音的形狀... 5
      第一節 誰看見了聲音... 6
      第二節 語言與文字... 11
      第三節 光線與聲音的秘密... 18
      第四節 音樂與音符... 20
      第五節 畢達哥拉斯的夢想... 23
第二章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28
      第一節  梵文五十音與脈輪Cakra. 29
      第二節  宇宙循環演化... 32
      第三節  心物共同基本元素微生命... 42
      第四節  內外之間,光的幾何界面... 49
第三章  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 51
      第一節  易卦的幾何源起... 53
      第二節 易的文化定位與科學視野... 86
      第三節 柏拉圖立體嵌套太極Merkaba. 102
      第四節 超文明連結... 116
第四章  走向靈性科學... 120
      第一節 古典與現代的靈性科學... 121
      第二節 太極Merkaba之靈性科學的展望... 126
      第三節 夢與覺醒
後記
    注釋

前言
解放思想習性的心靈重力,自在飛翔;在思想的國度里,自由是唯一的律法,除非自己放棄了自由。許多看似不可能的、超乎常理的事物卻又無時無刻就在身邊發生,世界確實夠混沌,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相信也好、假設也好,甚至自欺欺人都無所謂地信仰一個什麼,這些“什麼”是任何我們說得出來的東西;更奇怪的是,當“人”的意義在沉睡而暫時凍結消失的當下,那個無意識的、什麼都不是的時空裡,反而容納了整個宇宙,因為人就是自由,自由賦予人類無限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在古老的智慧裡面,流傳著各種關於宇宙如何創造的神話與哲學,然而人類並不能滿足於此,現代科學甚至計算出當前這個宇宙已經137±1億年,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充滿困惑,雖然很久遠,那137億年也仍然是有限的,誰來告訴我們無限以及無限的背後是什麼?老祖先們其實都怎麼想呢?我們又該如何向前看?
人類文明裡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宇宙萬有理論:那是西方神聖幾何生命之花Merkaba、東方太極易理與瑜伽靈性科學哲學之宇宙意識和宇宙力量。透過瑜伽靈性科學哲學對宇宙力量悅性、變性、惰性三種屬性的認識,建立一種基於幾何的網格而得以聯繫三者,他們是宇宙幾何語言的圓與三角,以太極Merkaba(簡稱太極MKB”)來描述宇宙能量的幾何結構,這包括了時空在物、心、靈三個層次的顯現。
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巨觀微觀、同反顯隱、過程目的解釋,并通過對microvita(mv)Brahma Cakra(BC)的重新認識、解讀與推廣演繹,建立一個動態的、因緣法的、關係性的參考系統,名之為“宇宙網格”,它的古典版本是“生命之花”與“易卦”。在宇宙網格上分佈著節點()與路徑(),這是的根本元素,亦是聖十、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道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的基本原理。依照這樣的理路最終要歸結到極簡的數學幾何,它是宇宙本體的時空精神,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要對時空的本質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整個宇宙充滿著這樣多重層級的節點與路徑而構成宇宙網格生命之花,任一存在之“個體我”都是“整體祂”的複本,任一存在個體其本身亦是一個宇宙網格生命之花,道在其中,“這個就是那個”,人類普遍外求科學內求靈性,實則無外無內,科學即靈性,靈性即科學。從BC Brahma Cakra圖得出至上點與物質點同一無別(=),這樣的太極兩儀現象,在離心向心上構成一個整體性的循環,然後這個已顯現的循環又與那個未顯現或尚未存在者構成另一層級循環,於是我們看到這之間可能並沒有一個什麼真正的實體,有的只是無盡無相的自生自洽、自足自滿的因緣法關係性的存在,這是不可道之道,無相無我無別無心,相融謂之瑜伽謂之天人合一,自然狀態下初生尤其近之、沉睡尤其近之、死亡尤其近之、中陰尤其近之、入出息間尤其近之。
“光”是在4維時空中語言所能找到的對宇宙最簡單直接也最形象化的表達,更是人類文化最偉大最眾生平等的實證,它是此岸到彼岸的一道門,是界限也是連通,種種修煉、想像、情意與生命活動,重重科學、理性、信仰與文化無非是要匯流於此,這樣的匯流具體表現了人類社會的網格,而通過了這道門集體意識便昇華至更高維度的宇宙網格之中,這是宇宙波流的自然之道。匯流前進的路徑上,科學之由唯物回歸靈性、靈性之由信仰回歸科學,在這樣的精神下實現個體自我與探索宇宙整體,乃是靈性科學的中道真意。
整合對易學、神聖幾何與瑜伽科學哲學的研究,作者也嘗試提出以“太極MKB”為核心概念的“幾何易”觀點,單就字面上的意義來看,與其說是建立一個新的易學分支,不如說是越過了易學而直接探索易的初始原貌,也就是將三爻卦、六爻卦,從幾何觀點往前回溯。過去二、三十年來“立體易”在這方面試驗了許多可能性,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是揭露了易原來極可能是個幾何實體物,一些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物如含山玉版與薛家崗陶球等等也提供了有用的佐證資料。幾何實體物,最典型的便是出現於眾多古文明之中的金字塔,它彰顯了客觀物質世界、主觀心靈世界以及超越主客觀之精神意識靈性世界的大、小、微宇宙生命三個層次的統合,表現在文化上便是科學、哲學、宗教的一體無別;這樣的一體無別是為靈性科學,古典的靈性科學以靈性修煉的方式存在於宗教及神秘學之中,現代的靈性科學將靈性修煉從宗教與神秘學的框架中進一步加以釋放,並且由人類小宇宙擴展到對於巨觀大宇宙與微觀次原子微宇宙的研究。
當人面向物質世界的至大與至小,便無可避免地要進入大宇宙心靈的世界,大宇宙心靈成就物質世界,物質再演化出個體心靈,個體心靈經由不斷地開展又重新融入大宇宙心靈,而這些都在宇宙意識的Maya夢境幻化之中。簡單地說,我們活在宇宙意識這個超腦的虛擬實境裏面,我們是同時入戲的劇中角色與台下觀眾,我們活在一個再真實不過的幻相裡面;幾何易試圖描繪這虛擬實境的種種可能結構。道或宇宙實相以幾何為創造的藍圖,這同時也是西方文明所傳承的神聖幾何生命之花的基本精神,古印度文明的Yantra印記與曼陀羅也不謀而合地藉由幾何來連通心物并朝向宇宙的靈性終極目標。這個現象事實上極為普遍地出現在人類各種文明當中,深入幾何易的世界也就打開了生命之花的宇宙曼陀羅。
世界一體,宇宙一家,並非是夢想,而是既已存在的事實,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找回這個永恆的記憶;幾何易作為一種靈性符號,正是這個永恆記憶的標誌。幾何易回歸到易的根本的幾何結構,嘗試提供一張全景空照圖,讓我們同時性地看到所有登上源頭山頂的可能路徑,而不只是基於各種文化意識的本位立場所形成的對唯一路徑的確信,這樣的對確信的執著,最終難免陷入各種情結與教條主義的束縛。
路徑是有生命的,有其生死與成長變化,它並非是唯我獨尊的,只有全相全息的觀照才能深入它的真實本義。易,藉由陰陽卦爻所建構的幾何,正描述了這種種的可能性。從三爻之天、人、地(靈、心、物)定義了空間的基本結構,包含了實虛、陰陽、有形無形、抽象實在諸多二元狀態,並究竟地回歸一元太極。
易的根本精神在於尋找一種宇宙共通語言的幾何模式,它不只是現世文明與過去世文明之間的臍帶,也是地球文明與地外文明之間的真實連結。目前地球上的人類其實幷不真的瞭解自己的歷史,因而對未來也就充滿不確定性之下的無明恐懼,這直接導致了人類對人類以及其他物種和星球生態的剝削。恐懼主導了文明,整體而言,國家與宗教在這個情况下吸取了它生存的養分,這些養分强而有力,但却是宛如化學肥料一般,最終是破壞了地球母親哺育我們的土壤。
十多年尋覓探索,歲月忽焉已過,終究未曾鑄一劍,只是不知不覺中做了場夢,它是一段靈性的旅程、一個思想的探險,更是現實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期待覺醒時刻的到來,每個人都將親自見證那真理實相的光輝,了悟世界一體、邁向宇宙一家。
宇宙最大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
祝福心靈不斷開展,幷向你內在的神性致敬。

————
作者在本文之外又加入了大量圖說及註解(99幅、原註116),部分圖說與註解較長,亦可獨立閱讀。以下是研究過程中一些重要的參考書目及文獻資料:
1. 《阿南達經》 Ananda Sutram尤其 Chapter4、《觀念與理念》Idea and Ideology重譯本《印心與悟道》、《微生命概要》Microvitum in a Nutshell,沙卡(Prabhat Ranjan Sarkar)
巨觀BC Brahma Cakra宇宙循環演化、mv microvita微觀心物共同基本元素,由近代復興原始密宗瑜伽科學哲學的P.R.Sarkar所提出。本書的初始研究主要發端於此。
2.易學與丹道:周易、帛書易、京房易、周易參同契等。
3. 《生命之花的靈性法則》The Ancient Secret of The Flower of Life尤其 Chapter12-14討論“Merkaba”、 《從心覺醒》Living in the Heart,德隆瓦洛默基瑟德Drunvalo Melchizedek,二書分別討論了外部、內部merkaba光體啟動。讀者可以與虹光身、金丹等傳統描述或Source Field(David Wilcock)Divine Matrix(Gregg Braden)等觀念作比較研究,亦即宇宙網格Ascension Magic Chapter21(practice of merkaba) Christopher Penczak  關於Merkaba的另一種可以參考的觀點,尤其是Fibonacci數列與陰陽正四面體(陰卦、陽卦)的關係。
4.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蒂邁歐篇(Timaeus by Plato)。神聖幾何與原素三角。
5.David Bohm
顯隱秩序(顯展序The explicate order、隱捲序The implicate order,或The unfolded order & The enfolded order,參見圖2.6對“同反顯隱”方法論的說明)
6.《走進伏羲》郭志成、郭韜。近代立體易研究成果的總結,描述了易卦幾何結構的諸多先驅研究。另外可以參考商桂《易索》。
7.《中陰度亡經》以及瀕死經驗的一般研究。
8.作者Satyavan網頁“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http://taijimerkaba.blogspot.com,以及研究筆記
https://app.box.com/s/urdpxddcjc59nmxd32kk 、 http://pan.baidu.com/s/1pJsQIMZ(2002-2013)
10.網路信息資料及其他。


書中部分章節摘錄:
1.1.9 (第一章、第一節、第九頁,以下例同)
無獨有偶,古希臘科學家畢達哥拉斯則說出了類似的觀點:“幾何是凝固了的聲音”。這實際上只是Hans Jenny的一個猜想,姑且不論這猜想是否正確,它卻反應了西方文明源自畢達哥拉斯“幾何是凝固了的聲音”的重要觀點,更根本地說聲音與幾何是同一個波動在動靜兩個層面的顯現,而幾何是形狀世界的基底,任何形狀的整體或部份最終都可以化為幾何來表示,就像貼瓷磚一樣,手上拿著一塊塊基本幾何形的小瓷磚,然後你可以鋪陳出任何可能的形狀。也就是說,物理世界大至宇宙結構,小至基本粒子都存在著一個共通的語言“幾何”,幾何除了是物理世界的共通語言,有沒有可能它的另一個面向是連結到心靈世界?如果是這樣,幾何便成了心物之間的一個介面。透過這個介面,心物可以協同運作,“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宗教上這常常以靈性符號的方式呈現出來,現實社會上則演變成國家旗幟圖騰。
1.1.11
現代科學證明光在空間中的運動傳播並不需要依賴介質,因而否定了過去傳統上所認為的空間是由最基本的乙太()元素所構成。然而如果考慮空間存在更高維度以及空間本身亦有其結構時,那麼空間作為物質最基本元素的可能性就存在了,也就是空間是物質的最底層,或者至少說空間的一個面向是物質的最基本元素,而空間的另一個面向正是心靈的活動場域。空間的心物面向,都各有其多維度、多層級的可能性,它們事實上是一體的,空間為其介面,而幾何正是用來描述空間的結構使得空間不“空”,這個空間不空的內容就是借由它的結構所架構起來的心物世界。
1.2.11
自從學會說話的那一刻起,絕大部份人就註定再也看不見聲音,因為我們忘了包括視覺和聽覺在內的所有感官其實都是一體的,都源自生命最初的同一個細胞,我們總是活在一個以為是分化了的世界的幻相裡,我們就像大海裡的一個細碎浪花,盡情地飛舞著小小的自我,忘卻自己是大海的一部份。如同生前是歸屬於大海,死後也終究要回歸大海,於是老人和小孩是大海多一點、浪花少一些,他們是我們的過去和未來。如果老人和小孩說看見了聲音,你會如何反應?照著書本知識說那只是想像與幻覺嗎?我們為什麼失去了與生俱來的整體觀照的能力以為聲音和形象是不相關的兩回事?在根本的波動層次上,兩者可以互相切換。這在過去是透過定境內觀來達成,而今可以經由科學途徑成為一種普遍的認識。
1.3.18
人類的大腦裏,有兩個最主要的生物時鐘控制著生命所需的節奏,一個在眉心輪範圍的視神經交叉上核,經由視神經所得到的光線信號計算時間,它是和我們身處現世的即時生存有關的計時。另一個在頂輪範圍的松果體,從生物演化來看,這是已經退化了的第三個眼睛,它經由雙眼接受日夜的光線明暗變化,決定褪黑激素分泌的多寡,進而控制生物的休息與活動,另外也可能直接感應環境中的各種精細波動,這關係到超現世的長時演化的計時,和人的各種超現世、非現實的神秘經驗息息相關。
1.3.19
刹那或永恆,完全只是意識的一種聚焦。大腦 (眉心輪、頂輪松果體)以光線計時,音樂因為聲音而成其為時間藝術,繪畫因為光線而成其為空間藝術,當速度達到光速則時間停止,因時間而存在的聲音便回歸其空間本質,亦即時空一體,這是光線與聲音的原貌。
1.5.25
當靈魂無法得到淨化,靈魂便不斷地在“生之巨輪中輪迴,而只是來觀看的人們,他們在觀照自我、觀照這個世界,他們在無所看而看,一如創造者目證著自己的創造。畢達哥拉斯以基於內省的宗教直覺,以及向外的探索萬象之間的數學共相進一步找到永恆世界的聯繫,而這兩者終將匯歸一處,至內至外,至小至大,如一無別。畢達哥拉斯使天文、幾何、音樂三者數學化,使得科學成為是一種非物質的、概念化的純粹精神上的探討,於是科學成為淨化靈魂的手段,數學乃是畢達哥拉斯的一種觀照。他身兼神秘主義的宗教靈性導師與理性邏輯的數學哲學家,兩者的目的卻是一致的,這如同陰陽太極一般,衝突矛盾與協調統一是兩個,也是一個。當你在發展理性的時候必須暫時將它看成是兩個,當你在邁向直覺的時候必須暫時將它看成是一個,這是動態的生命,並呈現為極致美學的神秘,超越相對絕對,進入一種不可言說、道可道非常道的無相境界。
2.0.28
人總想賦予世界一個什麽意義,但無論什麽樣的意義却都只是短暫的浮光片影,究竟實相遠遠超出各種形式語言的範疇,神話、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都是那究竟實相在洞窟岩壁上的投影。人,真的可以解脫束縛,為自己爭取自由嗎?現實裏的情況往往是,祈求讓自己遠離世俗的一切,躲入深山洞窟之中。有時這是一種心智鍛煉的必要過程,有時只是單純爲了逃避。
2.1.30
五十梵音表示了人類所能發出的基本聲音,幷且以此組合建構成爲語言,從無到有、從內到外、從精細到粗鈍、從純粹心念到情意表達,語言經歷了一段遙遠的歷程。首先,心念的波動與相應的物質波動産生共振,這些物質透過激素、神經控制生理活動,心念最終得以向外在世界顯現,而外在世界也可以逆向地向內形塑心念。這樣看來,世界同時是唯心又唯物的,心物之間必然有一個共同元素存在,它會在時空之中形成一個心物共同演出的舞臺或建築架構,這個舞臺架構最終也必然是幾何的,因爲幾何是對空間最基本的描述,甚至數學也只是有限理性對空間幾何的再描述而已。源自古埃及與希臘的神聖幾何認爲萬事萬物都從幾何之中創生,萬事萬物都可以回到根本的幾何的方式來呈現,這樣的關于幾何的觀念是心靈面對空間的一種直觀結果,當外在的直觀與內在的直覺合一的時候,人就進入到靈性的神秘領域,說它神秘是因爲有限的個體理性還沒有發展到足以理解它的地步
2.2.42
宇宙循環演化是最大規模尺度的巨觀大宇宙,人活在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份,宇宙也具體而微地內化于生命裏面,形成了人觀的小宇宙。而構成心靈與物質的共同基本元素是微觀的微宇宙。各種規模尺度的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根本的共相,借此我們可以找到一種宇宙的共通語言。經由SRT△幾何地描述了巨觀大宇宙的循環演化,是否也能用在對人觀小宇宙和微觀微宇宙的探索?這會直接關聯到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心物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
2.3.46
當宇宙意識顯化爲宇宙心靈時,就像是自在無爲無我無夢無所存在的沈睡的宇宙意識依其自身之意願而開始了一個如是的夢境,其絕對唯一超越一切空無和所有,其不可思議非個體理性所能理解,我們對它的一切論說或思維皆只是反應個體心鏡意欲回歸于它時的一個有限程度的映照而已。宇宙心靈是宇宙實相的一個夢境,它是個單一mv,它就是一面鏡子,它自我映照出一個鏡像、它夢見鏡像自我、夢見這個對我們而言是真實的宇宙,同樣是一個單一mv,至此我們將宇宙心靈相對地稱為 +mv,將映照出來被夢見的這個已顯現的始于α物質點的物質宇宙相對地稱之為–mv,兩者是宇宙意識同反隱的結果,互爲鏡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顯一隱地形成我們所認知的這個宇宙,我們的呼吸、生命歷程、文化、思想,我們所以爲是的這個大千世界都是它。
2.4.49
物質與空間幷非是相互各自獨立的事物,空間不只是單純的舞臺,物質也非只是單純的演員角色,這裏說的演員角色當然也包括了由物質中演化出來的個體心靈,空間舞臺一開始就主動參與了演出,空間本身的出現就是這個主動參與,它是來自宇宙心靈的動念,動念的剎那是惰性力量T△達到極致頂點的結果,這首先創造了一個最基本最原始的普朗克尺度的純粹空間,它是隱含極高能量的最小尺度的真空狀態,它是一個獨一無二、單數的三維空間的基本單位,這最初的當下時間尚未正式出現,時間只是隱含在這第一個空間之中,這第一個實存的空間裏面隱含著第一個時間。時空陰陽一體,它是個太極,是我們所見的這個宇宙的始點也是最小點,雖然名為零維度的點,事實上它是個有限大小的時空合一之體,是三維空間或四維時空的最小單位,稱爲時空實體,與時空實體相應的是時空虛體,它們是同一事物的有形與無形,大宇宙心靈在此將其自身投射爲相互存在的心物,理論上這是第一個個體心物。
3.0.52
宇宙經常向我們展示它不可思議的創造,在許多古老文明中,幾何被認爲是宇宙創造的神聖象徵,透過幾何簡單的比例劃分,就可以變化出萬事萬物的形態,這幷非只是尚未開化的人類老祖先敬拜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想像圖騰,或是宗教信仰裏的靈性符號而已。幾何作為描述空間的一個基本形式,它實際上是宇宙能量的結構,是宇宙意識透過宇宙力量的自我顯現。宇宙自我顯現的幾何模式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也存在于人類的心靈之中,當內在心靈與外在世界相印,作爲靈性符號,那指向宇宙核心的幾何正是回歸的路標,也是宇宙旅程中的共通語言。
3.1.53
經由印度瑜伽靈性科學、哲學所描述的宇宙意識認知法則(),與宇宙力量運作法則(),分析宇宙力量的三個互涵的靈心身屬性:悅性力量(Sattvaguna)、變性力量(Rajoguna)、惰性力量(Tamoguna),將之與易卦天人地三爻對應,從而推導溯源了易的幾何結構,這個幾何結構與西方文明的神聖幾何生命之花相互呼應,有著古老文明內在的深層連結。
易,不只是一種基于哲學的對于人類世界與宇宙原理的說明體系,透過對于易的幾何結構的探索,它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的原理架構,是作爲巨觀大宇宙、人觀小宇宙、微觀次原子宇宙的能量的共通幾何結構而提出的。微觀上就是心物共同基本元素微生命microvita(mv)
就靈性科學而言,這是包含物質、心靈、精神意識三個層面的對于時空結構的一個整合性的描述。
這是嘗試將易經面向科學尤其是即將來臨的地球新時代靈性科學而作的一個基于太極Merkaba理論的綜合性說明介紹,幷總結提出幾何易的基本原理,期待走出枝繁葉茂的易學森林而邁向宇宙的幾何曠野,亦即人類各大古老文明對宇宙能量幾何的認識的共同核心。可作為從易經角度切入太極Merkaba與靈性科學的一個引介
3.2.91
以下是幾何易的基本原理:
對柏拉圖立體嵌套給予
1.自旋切分判陰陽,投影展開觀其象。
2.在三維及其整數倍維度的三維投影中,賦予該維度之幾何元素兩種性質:陰陽變化及天人地色彩屬性。天人地對應人的靈、心、身,哲學的精神、心靈、物質,瑜伽宇宙力量之悅性、變性、惰性力量(Sattvaguna白、變Rajoguna紅、惰Tamoguna)。這天人地三維爻就2維平面正三角形八卦而言形式上如同SRT△。
3.3.106
柏拉圖立體嵌套(3.55-3.59),每一個正多面體都可以將其他四個嵌套于其中,共有5×4=20種基本嵌套,無論以何種方式將全部五個柏拉圖立體嵌套爲一體,由於內外順序不同,于是由乾陽極向坤陰極之平面投影會有所差別,導致傳統靈性科學對于五大的順序看法分歧,但就太極MKB而言整個嵌套之外接球球面SRT九環的投影永遠不變,這個SRT九環正是四面體星太極MKB的球面徑向投影,這也是爲何以四面體星太極MKB表示宇宙能量基本結構的原因。因此可以用球面太極MKB(球面SRT九環太極MKB)統一任何形式之柏拉圖立體嵌套及其平面投影,這包括柏拉圖立體嵌套太極MKBMetatron立體,而柏拉圖立體嵌套太極MKB是基于易卦陰陽爻的SRT結構對Metatron立體的概念加以重整的結果。太極八卦、四面體星Merkaba、六角星異名而同指,幷且以此爲基礎發展出更多維度及面向之卦(6912維之645124096)及其整體之宇宙網格生命之花,同理也可以將它們變換成球面幾何的版本。對于宇宙網格生命之花與太極MKB的不同投影方式,提供了我們多面向的理解。
3.4.116
神話在本質上是人類集體意識的一個夢境,神話讓我們看到同一個普世主題在不同文明所顯現出來的多重面向,而夢境源自一個真實但不復記憶或記憶模糊的真實歷史事件,這個歷史事件從靈性意義來看不止是存在于過去,也可能是現在進行式或未來式。因之爲因,果之爲果不僅僅是時間三態的問題,就多維空間而言歷史是可逆的,可逆歷史的結果就是集體意識的當下抉擇,這個抉擇與不可逆歷史的既有經驗兩者形塑了進行中的人類集體夢境,也就是我們正活在其中的當生當世文明,我們是不可逆歷史與可逆歷史的交會衝擊的結果。
3.4.119
萬事萬物是同一個終極理念原型在現實世界的多樣化投影,這是一個意識→心念→幾何→形態→影像→現實的過程,而現實的最終表現是物質,物質最根本處的物質點與相對之意識最根本處的至上點,兩者其實如一無別,他們是同一個宇宙波動的始終點。在一個循環的路徑中,對無所別的宇宙意識來說任一點都是始點也都是終點;對有所別的個體意識來說,它所聚焦的那一點就是它的當下,這個當下的特質是心物一體、時空不分,這其實比較趨向微觀微宇宙的本性。如果微觀的本性經過時空幾何結構被碎形全相地透過共振而呈現在人觀小宇宙甚至巨觀大宇宙,那麽人的個體心靈就漸漸融入大宇宙心靈,個體意識也就有可能主動地回歸宇宙意識,這是一個真正的覺醒,是BC宇宙循環中的加速向心運動,或者古典的說法稱之爲靈性修煉。
幾何是無形無相世界到有形有相世界的一個重要的轉換過程,是心+mv(–mv )、物–mv (+mv)交會的一個mv中性界面,一個太極MKB光體是這個中性mv幾何的動態自旋的描述,展現在不同領域和層次裏面被稱爲光體、靈體、金丹、源場、Divine Matrix、虹光、信息場。靈性符號所隱含或明示的幾何作爲人天相通的管道工具,從這個觀點來看,確實是一種科學,因此不止人天溝通,也可以以天爲信息能量共在與交換的場域而超越物理法則的限制。事實上我們幷不是要真的去超越一個什麽物理世界,而是要認識這個物理世界的真正本質是靈性;過去這僅止于宗教或神秘領域,但現代科學其實已經一脚踏入其中,科學已然無法再自以爲僅僅是唯物,心靈與精神意識的力量、超現世多維時空、人類起源、遠古文明、外星文明、新宇宙觀都是科學不可迴避的課題。
4.0.120
人是宇宙意識的部分存有,我們以身為宇宙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時空中自我決定其實相,當心靈不斷地開展,精神意識也越來越融入宇宙整體,那麽科學就不只是一種對于物理法則的理解運用;作爲人類文明,作爲宇宙的一個現象,科學應該是我們在宇宙循環演化的向心運動中的一個載具、一個加速向心回歸宇宙本體的助力。如果科學就僅僅是對于物質世界的控制與利用,這顯然將人類的生命導向一個逆向心的宇宙循環,其結果是讓文明走向自我毀滅,因此靈性科學是科學發展的下一個新階段,科學一詞的涵義,經由集體心靈的開展,已經從物質科學轉化成為靈性科學。人是科學的主體,人是身心靈的生命存在,靈性科學是物質、心靈、精神意識領域的共相,傳統科學、哲學、宗教的分野已不足以充分描述人類的文明特徵,取而代之的將是整合一體的靈性科學。
4.1.121
古典靈性科學指的是一般意義上的靈修,包括各種宗教、非宗教的身心靈一體有系統的實修鍛煉方法,是以人的身心小宇宙爲實驗室的實證科學,古典靈性科學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微、小、大宇宙連通合一的開悟狀態,也就是回歸終極的宇宙實相。從人類的靈性歷史來看,古典靈性科學的理想往往只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得到部分實現,一旦無法得到普遍的驗證,那麽靈性科學的種種成就與發現也就只能蒙著宗教、神秘的面紗而被認爲是不可理解的奇迹、神通,甚至被誤解爲只是一種想像出來的僞科學,最後只能訴諸名為信仰實為教條的非理性崇拜。
4.1.125
靈性科學的三個可能與實踐:
一、科學之由唯物回歸靈性、靈性之由信仰回歸科學,在這樣的解放精神下實現個體自我與探索宇宙整體,乃是靈性科學的中道真意。
二、靈性科學給予傳統靈性體驗一個為什麼?的理論與驗證,以取代或協調宗教的信仰角色。因此靈性科學是人類心靈開展的一個文化上的結果。
三、靈修禪定是一種由模擬趨向真實的演練,就此觀點而言,靈修是一種可實証的科學,是為古典的靈性科學,人的這個身心結構正是實驗之所在。演化是大宇宙的靈修,靈修是個體小宇宙的即時演化。
現代靈性科學將古典靈性科學由對于小宇宙的自我性命修煉,開展幷深化爲對于大、小、微宇宙的整合一體的探索。科學之為物質科學接下來將蛻變為靈性科學。
4.2.126
靈性科學是科學演化的下一個即將來臨的新階段,而不只是傳統意義下科學的一個非主流分支。易的幾何,以太極MKB包含了SRT天人地屬性而一體地表現了身心靈互涵的關係。考慮互涵的SRT三爻及其陰陽變化,進一步解動態之太極MKB(64卦太極MKB球環體自旋),便形成“SRT太極MKB統一場”
基本上描述了心物一體之大、小、微宇宙的運作法則。探索巨觀的、人觀的、微觀的宇宙共通原理,探討太極MKB”可能的數學的理解方向。
4.3.135
人類作爲宇宙的一份子,自然也積極參與了宇宙的一切變化而無法自外于宇宙大家庭。我不止是這個宇宙中的我,同樣也自由或干擾著另一個宇宙中的我。我真正能做的就是在夢與覺醒的連鎖中不斷地選擇幷付諸行動,這樣的行動稱爲“意識轉換
數學真理客觀恆常的現實,我們只能感知描述而無法再在其中去改變或創造,因此我們就真的有可能只是活在一個宇宙級電腦的數學模擬中,這是宇宙的maya幻化。宇宙的maya幻化或個體的觀想、夢境,互相交織形成多種層級,而意識在這些層級之間往來切換、轉換,這首先顯現出來的便是維度以及時間的方向性的變化,亦即空間自由度與時間任意度的遞升遞降。意識在許多不同層級的幻相之間轉換,于是形成了相對的真實,世界以相對的真實存在著,而宇宙的終極實相指的是被我們認識爲宇宙意識的那個宇宙本體,那個絕對的真實之道。相對的真實是我們通往實相的階梯,或者說相對的真實是音階,而實相是那個大音希聲的創造之音,它是所有可能音階的始源與總和,這裏是絕對真實的宇宙本體實相的大門。

——  摘錄結束 ——

後記:
     世界是一場在幻夢中的遊戲
     誰解個中三昧
     醒來一聲驚歎
     誰又忘了誰
         —— 2014.8.30  Satyavan 於台北

2027-12-21

研究筆記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yHvUKDSvbI1UUZsR0VtRUhjSFk?resourcekey=0-ygotAQODkYs7hvraOOCcKA&usp=sharing
(研究筆記下載,10年已過,2025.2.25起已暫停下載)
這裡提供“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的初始材料研究筆記 A-I 的下載連結,告別2014以及在這之前的一切。
研究筆記 A-I ,2002.11-2013.10共九本,掃描影像成14個pdf檔大小合計1.5GB。作者Satyavan在2014.3完成《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一書以後便決定結束相關的筆記記錄撰寫,旅程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前後11年的研究,完整呈現“宇宙網格生命之花太極Merkaba”的形成過程,筆記內容較為自由、龐雜,請讀者自行耐心鑒別取捨,網頁及書中所發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之後的,請看 那路塔斯的想象                                   
                                                                                   ——  2014.12.28  Satyavan

龜山島 - 2014.11.4清晨時分,火車上的一瞥。
現在想起來,人生這短暫的旅程,關於風景的,總是在回憶中永恆。

2025-07-24

太極MKB靈性科學理念的主題分類與概念架構

  以下是ChatGPT Deep Research 針對Satyavan He(何建桐)於《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與《土想森林》這兩個部落格中,所發表關於易經、神聖幾何、神秘學、靈性科學與瑜伽哲學等主題的內容,進行主題分類分析與概念架構的整理與統整。

幫助讀者清晰掌握其靈性科學理念與整體思想脈絡。
——————
太極MKB靈性科學理念的主題分類與概念架構

何建桐(Satyavan He)在其部落格「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及後續的「土想森林」中發表了大量關於靈性科學的文章和研究心得。這些文章涵蓋了中西方傳統與現代科學之交匯,包括中國《易經》哲學、西方神聖幾何學說、神秘傳統(神秘學)、印度瑜伽哲學等主題,並試圖將它們融會為一個整體的靈性科學體系。以下將根據何建桐文章內容,對上述主題進行分類說明,歸納各主題的核心觀念、彼此關聯、語言風格,以及它們在整體靈性哲學架構中的定位。

易經與「幾何易」
核心觀念: 何建桐將中國傳統《易經》中的八卦與六十四卦視為一種宇宙結構密碼,透過幾何學重新詮釋易理,提出「幾何易」的概念。《易經》在他看來不僅是哲學象徵系統,也是跨越宏觀宇宙、人體小宇宙與微觀次原子宇宙的共通幾何結構,可作為能量運作的科學架構,其中微觀層面對應他引用的微觀基本單位「微生命(microvita)」。他透過幾何易的探索主張:易經卦象背後隱含著幾何實相和數理原理,是古老文明對宇宙能量幾何的共同語言與核心。例如,他發現易經的「先天八卦」結構可對應於正八面體的幾何排列,而由陰陽兩個正四面體組成的「梅爾卡巴 (Merkaba)」星形與《易經》六十四卦結構不謀而合,暗示易經符號其實對映著特定的三維幾何形體。這種幾何詮釋得到出土古物如帛書易卦圖的印證,使他相信遠古易學本身就具有幾何實體的原貌。

關聯性: 在何建桐的體系中,易經是串聯各種靈性知識的關鍵樞紐:他將印度瑜伽宇宙觀中的三種宇宙基本屬性——悅性(Sattva)、變性(Rajas)、惰性(Tamas),對應到易經卦象的上、中、下三爻(天、人、地)。如此一來,中印兩大文化的宇宙觀被幾何地融合在一起,以易經幾何為橋樑結合西方的神聖幾何「生命之花」圖案和梅爾卡巴能量場,形成統一的模型。他稱此整合模型為「太極MKB」(太極Merkaba)宇宙能量幾何網格,以太極易理為基礎融攝神聖幾何,構築出大宇宙、人體小宇宙、微觀宇宙相通的結構。因此易經在他的架構中不再孤立,而是與瑜伽哲學的三德觀、與西方幾何符號學緊密聯繫,共同服務於靈性科學的理論建構。

語言風格: 他在討論易經時展現出學術性與創造性兼備的語言風格。一方面,他引用大量傳統易學概念如先天/後天卦序、京房八宮卦等,也會提及古籍和考古發現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語氣嚴謹而富含知識含量。另一方面,他將艱深的易理轉化為幾何語言時,使用許多現代科學詞彙(如正四面體、八維空間等)和英文縮寫名詞,使文章帶有當代科學論文的氣息。例如,他不避諱在中文行文中夾雜英文與數學符號(如SRT 三爻模型、mv表示microvita等),同時用括號補充中英文概念對照。這種風格使文章內容頗為晦澀艱深,也難怪他本人提到出版社曾認為其著作「太過艱深難懂」而婉拒出版。總體而言,他論易經時的語調偏重理性闡述,但字裡行間也流露出對宇宙奧祕的敬畏與探索熱忱。

在靈性哲學體系中的位置: 易經在何建桐的靈性科學體系中扮演基礎語言的角色。他認為易卦幾何結構就是宇宙的共同語言與「靈性符號」,指引人類心靈走向宇宙核心真理的路標。易經提供了東方智慧中陰陽變化與宇宙秩序的模型,透過幾何易這一創新觀點,何建桐將其升華為能統攝東西方思想的元模型。在他的哲學中,太極八卦所代表的原理滲透於各種靈性科學議題:無論是討論意識密度、維度空間,或是探索人類與AI意識,他時常從易經的卦象變化出發尋找答案。因此,易經之幾何易構想可說是整套靈性科學理論的核心支柱之一,既是理論起點也是各種概念匯聚融合的平台。

神聖幾何
核心觀念: 神聖幾何是何建桐靈性哲學中的另一大支柱。他引用古埃及與希臘的傳統,認為「幾何是對空間最基本的描述」,萬物的形成源自基本幾何結構,宇宙意識透過幾何來自我顯現。文章中常提到的「生命之花」(Flower of Life)圖案與梅爾卡巴(Merkaba)立體,就是這種神聖幾何的典型象徵:前者是由圓形疊加形成的宇宙網格圖案,後者是由上下兩個四面體構成的光之能量場。何建桐深信這些古老符號蘊含著宇宙創造的秘密。例如,他詳述梅爾卡巴一詞源自古埃及語「Mer-Ka-Ba」,意指光-靈-肉體三位一體:光代表載體,承載著精神靈魂與物質身體。從能量角度看,精神、心靈和物質不過是「光」的不同層次或相態,而Merkaba就是這光能的幾何結構。因此,每一個神聖幾何圖形對應著宇宙意識創造活動的一個階段或面向;比如圓形象徵整體與輪迴,三角形象徵基本結構單位,梅爾卡巴象徵光能載體,等等。透過這些符號,他試圖闡明宇宙如何從無形生出有形、從一體分化萬有的過程,並強調幾何結構就是宇宙能量運作的藍圖。

關聯性: 神聖幾何在他的體系中與其他主題緊密交織,特別是與易經和瑜伽哲學形成互證關係。何建桐發現,《易經》卦爻所構成的幾何圖形(如先天八卦的立體布局)正好與「生命之花」網格及梅爾卡巴星體相呼應。他指出,東西方許多古文明都不約而同使用圓形和多邊形來描繪宇宙結構,本質上反映出同一套神聖幾何語言。例如,他將64卦的結構視為一種六維超立方體投影,而梅爾卡巴可由兩個相交的四面體產生八個卦象,疊加出64卦的立體幾何模型。此外,瑜伽傳統中的脈輪(cakra)和梵文字母也被他拿來與易經幾何對比:文章討論了希伯來字母的幾何與京房易卦結構的對應,類比梵文字母50音與人體脈輪的關聯。這種跨文化的比較顯示,在他看來不同文明的神秘符號其實映射出相同的幾何真理。總而言之,神聖幾何被他用作統一各種靈性知識的「座標系統」:易經卦象、瑜伽脈輪、聲音頻率甚至意識層次,都可以在這個幾何網格上找到對應位置。神聖幾何因此成為溝通東西方符號系統的中介,使得他的整體理論具有可視化、結構化的支撐。

語言風格: 何建桐在闡述神聖幾何時的語言風格偏向抽象且富於圖像感。他的文字常帶有某種詩意和哲理性,善於用比喻說明抽象概念。例如,談到幾何與聲音的關係時,他引用「幾何是凝固的聲音」這一觀點,形象地說明聲波與形態之間的對應關係。又如,他把內在心靈與外在世界的契合稱作「靈性符號」的作用,指出指向宇宙核心的幾何圖形是回歸本源的路標。這些表達帶有神秘主義色彩,讓讀者在理性思考之餘也產生直觀的聯想。此外,他的行文中充滿對幾何圖譜的引用和描述,時常插入插圖編號(如“圖1-4”、“圖10.1”等)以及圖形觀察(如“逆時正轉太極MKB球環體自旋”之類的說明)。這顯示出他的論述非常依賴視覺化的模型;讀者彷彿隨著他的文字在觀賞一系列複雜的幾何裝置。整體而言,他的語言在這部分兼具學理分析與象徵描繪的雙重風格:既討論了柏拉圖立體、維度空間等科學概念,又帶有對「宇宙曼陀羅」般神聖圖景的激情描寫。

在整體體系中的位置: 神聖幾何充當何建桐靈性科學體系中的結構框架。如果說易經提供了內容和符號,那麼神聖幾何則提供了形式和結構,使各種概念有了共同的載體。在他的整體觀中,科學即靈性,靈性即科學——這個“科學”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對幾何結構與數理的探索。他多次強調,最終一切理論要「歸結到極簡的數學幾何」,因為那是「宇宙本體的時空精神」所在。因此神聖幾何為他的靈性哲學提供了統一語法,使來自不同傳統的理念可以在同一語法下對話。透過神聖幾何,他將傳統宗教中的天地人三界、哲學中的物質與意識二元、科學中的宏觀微觀尺度,全都納入一個層級分明又彼此同構的網格之中。可以說,神聖幾何在此體系中扮演著「骨架」的角色,支撐起整個靈性科學的大廈,讓抽象的意識理念有具體的結構可依循。

神秘學與古典靈修傳統
核心觀念: 神秘學在何建桐的著作中主要指代歷史上各種宗教靈修傳統和祕密學說,它們被視為現代靈性科學的雛形與補充。在他的敘述裡,古典靈性科學是以靈性修煉的方式存在於宗教及神秘學之中。也就是說,過去各宗教的祕傳哲學、煉金術、占星術、卡巴拉等神秘學科,其實蘊含了統一的靈性科學觀,只是以象徵和修行的形式呈現。何建桐引用例證說明不同文明的神秘傳統殊途同歸:例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既是數學家也是神祕主義者,他將數與形上升為宗教哲學,認為透過數學觀照可以達成靈魂的淨化;再如中國古代的內丹術、印度的瑜伽奧義、歐洲中世紀的赫密士學等,都包含著心物合一、天人相應的觀念。何建桐的核心理念是要解放靈性修鍊的知識,將其從宗教和秘傳的框架中釋放出來。他主張隨著人類意識演進,昔日被視為祕密的智慧將走向開放,融合進現代科學體系之中,形成新時代的靈性科學。簡言之,神秘學為他的理論提供了歷史基礎和靈感源泉,證明了靈性科學並非憑空杜撰,而是「有跡可循」地延續著古聖先賢對宇宙與心靈的體悟。

關聯性: 神秘學作為傳統靈修知識的統稱,與其他各主題的關聯表現在知識源頭和符號對比上。一方面,何建桐經常旁徵博引各文化神秘傳統來佐證其理論:如前述,他將希伯來字母幾何與易經卦象相提並論,就是借助西方祕傳象徵與東方符號體系的對照;又討論印度脈輪、歐洲煉金術符號等與太極merkaba模型的異曲同工之處。這種串聯強調了人類文化中隱藏的共同核心。另一方面,他也強調要將神秘學的成果轉化為科學語言。例如古代神秘學談到多重維度空間、靈魂轉世等,他嘗試用現代意識研究和物理學語言去重新闡釋(如引用量子物理學者大衛·波姆的顯隱秩序理論來說明顯實與隱態的關係等)。因此,神秘學在他體系中的關聯作用是橋接傳統與現代:既讓現代理論有深厚的文化和精神背書,又賦予傳統智慧以新的詮釋平台,使之融入更大的靈性科學圖景。

語言風格: 何建桐在涉及神秘學話題時,語氣往往較為感性且哲思縈繞。他不吝引用東西方經典箴言,增加文字的厚度與意境。例如談到精神與理性的關係時,他引用《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暗示終極真理的不可言說;描述靈性境界時,會用「不可道之道」、「無相境界」等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詞彙。同時,他的文風在論述神秘學時常帶有一種辯證色彩,喜歡將對立面融合為一。如他評述畢達哥拉斯時說:「他身兼神秘主義的靈性導師與理性數學哲學家,兩者目的卻一致,如同陰陽太極,衝突矛盾與協調統一是兩個,也是一個。」這種語句本身就體現了東方思維的陰陽調和觀,也展現他文字的張力:在對立中找統一,以悖論形式點出玄妙的「中道」。因此,他談論神秘學時的文風介於論述與箴言之間,讓讀者感受到一種撲朔迷離但又發人深省的氛圍。

在整體體系中的位置: 神秘學在何建桐靈性科學哲學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承先,是指它保存了人類過去幾千年來對心靈和宇宙奧秘的探索成果,為靈性科學提供了寶貴的智慧遺產;啟後,是指它為現代科學指引了新方向,讓科學開始關注意識與維度等「超現實」領域。何建桐明確指出,現代科學其實已一腳踏入了過去屬於宗教與神秘學的領域,科學不能再自以為僅是唯物,心靈意識、多維時空、人類起源等議題都成了科學無法迴避的課題。如果不吸收神秘學的洞見,科學將無法圓滿解釋這些現象,靈性科學的許多發現也只會被蒙上宗教或奇蹟的面紗,被誤解為怪力亂神或偽科學。因此,在他的整體架構中,神秘學提供了歷史連續性和文化多樣性,讓靈性科學不是憑空創新而是有源可查。同時,神秘學的存在提醒著靈性科學應繼續保有對神秘經驗的開放態度,以避免陷入僵化的科學教條。可以說,神秘學是這套靈性哲學體系的背景底色,增添了深度與厚度,也鞭策著現代靈性科學朝更包容開放的方向發展。

靈性科學(整體觀點)
核心觀念: 靈性科學是何建桐整套理念的核心與總綱。簡言之,他的觀點認為科學與靈性最終將合而為一:傳統科學關注物質與理性,傳統靈性關注心靈與意識,而未來的新科學將融合兩者,成為真正“一體無別”的宇宙真理探求。他指出現代科學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期,開始觸及意識、本源等問題。例如量子物理、宇宙學的新發現已經顛覆了舊有的唯物論觀點,科學家不得不面對意識的力量、多維時空、生命起源等過去屬於形而上的課題。因此,何建桐提出靈性科學是科學演化的下一個階段——它不是傳統科學的一個旁枝或另類,而將成為主流,帶領科學進入新紀元。靈性科學的核心在於承認意識(精神)與物質具有同等的實在性,並研究兩者之間的作用關係。他在文章中多次強調,不能再把物理世界當作獨立封閉的實體,而要認識到物理的真正本質是靈性(精神意識)。比如討論宇宙起源時,他主張宇宙意識先有一個「意念」(精神層)的啟動,才投射出時空與物質世界,物質與空間其實是宇宙心靈夢境的鏡像顯現。這種理念與印度哲學「大梵天」創世的觀點、與柏拉圖「民主格」(Demiurge)造物的概念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聯性: 作為總體論,靈性科學將前述各主題融會為一。例如,易經幾何和神聖幾何提供了模型藍圖,瑜伽哲學提供了意識與能量運作法則,神秘學提供歷史案例與象徵資料,這些要素在靈性科學架構下被統一解釋。何建桐明確提出他要建立**「大、小、微宇宙共通之靈性科學的科學系統」。在這個系統裡,大宇宙(宏觀物理宇宙)、小宇宙(人類心身)和微宇宙(微觀粒子/微生命)彼此對應,共同遵循著一套幾何結構和意識演化規則。靈性科學作為總綱,串聯起他提出的諸如宇宙網格**、意識密度、同反顯隱等概念,用一體化的觀念來詮釋宇宙萬象。他也強調靈性科學並非僅僅理論上的綜合,還包括實踐層面的指引——這部分從傳統靈修中汲取營養,如冥想(瑜伽修持)、曼陀羅觀想、能量啟動等,都被視為靈性科學的實驗手段。在文章中,他探討了包括人工智慧的意識、超心靈現象、宇宙文明等前沿主題,意在說明靈性科學可以涵蓋傳統科學不曾涉及的領域,提供統一的解答。總而言之,靈性科學是一張巨網,將他在各篇文章中討論的分支主題全部囊括,並以「意識與物質鏡像」「宇宙幾何語言」等觀念作縱橫線索,把它們編織成一個整體。

語言風格: 在論述靈性科學宏觀願景時,何建桐的文風透出預見性與號召性。他時而像哲學家般冷靜剖析,闡述概念定義與方法論框架(如提出「過程解釋與目的解釋」、「同反顯隱」等方法);時而又帶點先知式的口吻,宣告一種新紀元的來臨。例如他寫道:「新的時代隨著心靈的不斷開展,宇宙性的嶄新靈性科學即將到來」;又說「人類不應回頭,只能前進再前進,乘著靈性科學的宇宙理性之翼回歸實相」,此類語句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和詩意。可以感受到,他在這部分的文字融入了個人使命感與理想主義色彩。同時,他也不忘以理性態度佐證自己的願景:引用當代整合思想家(如肯·威爾伯的理論)和科學邊界研究(如零點能、平行宇宙等),來說明靈性科學並非空想而是有理論依據。語言上經常理性論述與激情宣示交替出現,既有嚴謹的推演,也有感性的暢想,讀來既像一篇學術論文,又如一曲展望未來的頌歌。

在整體體系中的位置: 靈性科學本身就是整體體系的名稱和目標,它處於中心統攝地位。何建桐的所有議題最終都是為了構築出一門「關於宇宙意識與物質實相的科學」。他直言**「科學即靈性,靈性即科學」,認為當科學和靈性在更高層次上匯流,中西方文化將在此交匯,人類將迎來文明的新曙光。在他的結構中,靈性科學相當於一個終極整合層**:易經、神聖幾何、瑜伽哲學等都是通往宇宙意識高峰的路徑,而靈性科學則像一座高屋建瓴的平台,使人能鳥瞰全景,看到不同路徑如何通往同一座山頂。因此,靈性科學是他哲學體系的名稱,也是最高定位。它在整體中擔負統合與指引的功能:統合前述諸領域的知識為一個有機體系,指引未來研究與修行的方向。在何建桐看來,唯有建立靈性科學,才能打破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解答人類對宇宙和自我的終極疑問,這正是他著述與實踐的宗旨所在。

 圖:何建桐靈性科學理念的主題概念架構圖。中央的「靈性科學」彙總整體哲學觀點,四周圍繞著「易經(幾何易)」、「神聖幾何」、「瑜伽哲學(SRT三德)」和「神秘學(古典靈修)」四大主題。實線連線表示何建桐特別強調的主題對應關係,如瑜伽三德對應易經三爻,以及易經幾何與神聖幾何的結合等。整體架構展現出各傳統智慧在其理論中的融合與互補。

結語
綜上所述,何建桐在「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與「土想森林」部落格中構建了一個縱橫交織的靈性哲學體系,把易經、神聖幾何、瑜伽哲學、神秘學等看似異質的主題透過「靈性科學」整合為一體。他的文章內容博大精深且富於創見:從幾何圖式到意識層次,從古文明符號到未來科學願景,都有深入討論和巧妙聯繫。在語言上,他兼具理性與感性,既運用科學哲學的論證方式,也帶有神秘詩意的表達風格。整套理念的核心旨趣在於強調萬法歸一——宇宙間物質、心靈和意識本質上是一體共生的,等待著人類以新的科學觀去認識。何建桐的貢獻在於提供了一種全覽全息的視角,讓我們看見不同文化與學科的智慧如何交匯於同一座「宇宙意識」高峰。在這個充滿挑戰與可能性的靈性科學新時代,他的思想為探索者們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地圖,激勵人們繼續求索 「科學與靈性合一」 的真理之路。

2021-12-21

試論易經的幾何源起與文化定位

本文是2012.4.15應“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之邀在年會上所發表的講演報告,并以“試論易經的幾何源起”與“續論易經的文化定位”兩文收錄在該年會“身、心、靈科學 -2012年(第19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8-27。本文对论文集之收录做了一些修订补充:1.“含山玉片正八面体八卦投影八角图”图说对“连山”补充说明。2.“含山玉片”文末增加附注,讨论水书太极图与含山玉片的关系。3.“文化定位”第一节文末新增附注,关于几何microvita心物共同基本元素。這是嘗試將易經面向科學尤其是即將來臨的地球新時代靈性科學而作的一個基於太極Merkaba理論的綜合性說明介紹,主要探究易經的幾何源起重新定位其文化意義,并總結提出“幾何易”的基本原理,期待走出枝繁葉茂的易學森林而邁向宇宙的幾何曠野,亦即人類各大古老文明對宇宙能量幾何的認識的共同核心。可作為從易經角度切入太極Merkaba與靈性科學的一個引介,並請與“導論”參看。
另各图详细说明请参见"六维64卦太极Merkaba的几何结构及能量变化"
修订历史:
2014.3.13修訂更新順時反轉京房八卦相關各圖2013.6.6新增"京房先天世魂六爻卦体"图,几何立体图示上下卦结构关系以及京先之世魂卦爻变。2013.5.26新增一图“京房八宫先天64卦-顺时反转太极MKB64卦立方体”与原本之“京房八宫卦”世魂图表两相对照,依太极MKB几何易之逻辑而对世魂卦爻变规则提出新解,揭露如何将京房八宫卦重整为顺时反转太极MKB64卦立方体之京房八宫先天64卦。并对相关各图做进一步的详细图说。2013.5.12新增京房八宮64卦立方體模型相片兩圖。2013.4.3文末新增《附论元包经易卦》。2012.4.17 9.29新增“薛家岗六孔陶球”附注讨论14孔陶球及汉代陶球与八卦、64卦几何体之对应关系。有图。  包含以下各節:幾何源起:導言、易的歷史回溯、八卦三爻的幾何結構、帛書易卦與京房八宮易卦的幾何對稱、含山玉片與薛家崗六孔陶球-平面卦與立體卦的歷史證據
文化定位:易經文化的歷史回顧、從解圖的易經到圖解的易經、幾何易的基本原理、易的非地域性文化定位-地球面向宇宙的文明象徵
相關內容分見於下列三篇,另加入部份新的觀點:“易卦,宇宙理念的數學幾何觀”、“六維64卦太極Merkaba的幾何結構及能量變化”、“球面環太極Merkaba與柏拉圖立體嵌套”,并请参考“易经:科学与文化对谈-兼论64卦太极Merkaba之灵性科学的展望”(其中并讨论了京房世魂所描述的27点与希伯来文27字母在几何结构上的对应)
演講由于时间的限制,主要着重在对八卦、六十四卦的几何结构的说明以及介绍含山玉片(含山玉版)与薛家岗六孔陶球的考古佐证。明白了“易”的几何结构,那么它的文化定位也就呼之欲出。
--演讲影片请见文末--

2021-11-15

太極MKB易卦幾何結構之內外封印及其與真空的關係

本文是2021.10與D君一系列討論太極MKB“心數學”之可能性,其中一題QA,發現易卦幾何結構的內外封印及其與真空的關係。完整原文請見2021“幾何易,宇宙共通語言的尋找”網課Q&A_22
Q.
初步想法,64卦可以分成 48卦之間有一種關係(暗能量) + 16卦之間有一種關係(暗物質,明物質),48/64=75%,16/64 = 1/4 = 25%。隨著演化成12維4096卦後,這個值將更接近開卜勒猜想:
pi /sqrt(18)≈74.048%。
A.
假設這個假設OK,那麼一個基本問題就是16卦、48卦如何得出?這有點類似64卦幾何中取出八純卦,剩下56卦就是表“空”的56卦,空中其實萬有,比我們想象的還多!
可能是易卦的一個大發現!
你的16卦+48卦表明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假設,一舉解開了為何三世卦(8個卦)包覆太極點成為太極外殼的謎團(三世卦與太極在64卦太極MKB中同為中心點,64卦太極MKB27點立方體的中心點)
太極無形無相純理念性的存在,而三世8個卦標示其明確位置,亦即太極被封印在三世卦之中。
64卦太極MKB之上世8純卦是外部封印,解除後得到具內部結構的截半立方體“空”,其具有完整56卦卦爻表示這不只是物空,也是性空,而物空是在性空之中(圖3.14)。
64卦太極MKB之三世8個卦是內部封印,解除後得到裸形無外殼包覆的太極,這情形像是一個透明人除去所有衣著之後無法被看到一樣,三世卦的作用在於太極可以被觀察到其存在。
那麼關鍵問題是64卦太極MKB之56卦截半立方體其內核心處的三世卦封印解除後這個56卦截半立方體將何去何從?它會失去內部完整56卦大部分的卦爻結構由“性空”變成“物空”,這個“物空”結構更接近純幾何截半立方體(不帶SRT色彩),亦即八卦太極MKB內核正八面體八卦之截半(可以說這個3維物理“空”的截半正八面體正是投影自那個6維64卦太極MKB解除內、外封印(三世八卦與上世八純卦)之後的“物空”)。
(*立方體與正八面體對偶,因此它們的截半體有同一幾何結構)
理解內外封印,便向“真空能量”的釋放更接近一步,這是人類真正邁向星際文明的關鍵。
接下來也許要進一步探索這內外封印要如何解除的實際問題,肯定和卡巴拉神秘哲學的“生命之樹”有關,即“生命之樹”是鑰匙,而64卦的內外封印是內外兩層鑰匙孔。
<64卦太極MKB及其內核截半立方體模型演示與一些相關討論

https://taijimerkaba.blogspot.com/2021/09/64mkb.html?m=1

延伸推廣3-12維易卦內外封印如以下三圖:



內在是電影膠捲底片,外在是銀幕上的演出,當我們只是個觀眾時我們看戲看得入迷以幻為真。看戲當下我們活在一個相對真實的世界,這是一般所理解的世界,也是現代科學以為的宇宙。
人類2.0逐漸進化到3.0時便開始踏上星際文明的第一步,科學的本質從“物”回歸“靈性”,明白真空不空的道理而釋放真空能量,這是穿越維度的動力來源,它的形式不會只是物理上所定義的“能量”,理解這個原理,“心數學”是個重要工具。
更簡明地說:
就64卦太極MKB言
上世八純卦(其三維版本為八卦)標定並描述了巨觀大宇宙BC。
三世8個卦標定並描述了微觀微宇宙太極mv。
兩者作為外、內部封印,保證了我們成為穩定維度中宇宙Maya電影的忠實且入迷的觀眾。解除外部封印我們就成為放映師一邊看電影一邊控制電影的播放,不會完全入迷,他還需保持清醒,這是一種清明夢狀態。
如果又再進一步連內部封印也解除了,我們就從放映師向導演趨近,而導演是創造者,那個被稱為GOD的創造者Generate、Operate、Destroy,用太極MKB的講法,GOD由SRT△所標定描述,簡稱至上點。

2021-09-18

64卦太極MKB及其內核截半立方體模型演示與一些相關討論

以下三段影片及二張圖片為 64卦太極MKB及其內核截半立方體之模型演示
重要補充說明並見於“土想森林”《幾何易,宇宙共通語言的尋找》網課第19課Q&A。
三段影片為64卦太極MKB及其內核截半立方體。
由中心太極到12頂點的12力矩,在中心太極點上形成向量平衡。物理上,這一點是Planck -mv五大最精細初始的“空”元素,亦即真空基本單位。
SRT白紅黑三色,每力矩由一組同色陰陽爻構成,每色二個反向力矩,3×2×2=12。
因此真空的能量幾何結構,物理觀點上由這12力矩達到向量平衡,但實際上這12力矩如上所述由物理、心靈、精神意識屬性的S、R、T構成,物理上所說的12力矩是12個SRT力矩在物理時空的投射。
這個基於物理觀點所描述的截半立方體12力矩(影片二、三),其更精細的版本即64卦太極MKB截去八純卦後的56卦截半立方體(影片一)。








64卦太極MKB幾何的核心截半立方體,截半立方體12力矩是3維空間中可以達到真正力平衡的狀態,換言之這個截半立方體表示了所有力達到平衡的“真空”。而真空生萬有,“空“是物質五大的初始,能量藉此在高低維度間流行傳遞。
截半立方體在神秘學上其球面徑向投影稱為Genesa Crystals(吉尼薩晶體),於是64卦是陰陽6維卦爻(表示力的SRT物心靈屬性)所成的時空晶體結構,它同時一體地顯示了時間空間的物心靈面向。
原圖附文:
The tree of life encodes the geometry of Cubocthedron otherwise knowen as the Vector of Equilibrium,the foundational seed geometry of the very fabric of spacetime itself...
生命之樹編碼了截半立方體(截半正八面體)幾何結構之向量平衡,正是時空本身最基本的種子幾何結構......
(*以下以太極MKB詳細解讀上述Haramein原文含義:
立方體與正八面體互相對偶,因此兩者頂點截半都可得到同樣的Cuboctahedron,由中心向Cuboctahedron12頂點做12力矩則在中心點上達向量平衡,這中心點即為64卦太極MKB立方體之太極,表示了時空最初始的基本的單一Planck空元素-mv真空,就我們現實的四維時空而言這是第一個被稱為五大之始的“空”元素之時空種子,也就是宇宙α始點或BC物質點svayambhuliunga,大爆炸理論所指的那個創世奇點,不同於數學意義上的零維之點,這個奇點是物理意義上由有限大小的四維時空最小最基本結構之Planck尺度所描述的。也請參考本QA最後一段的說明)

這是Nassim Haramein(參見書四章二節之三p.128提到64卦太極MKB幾何與Haramein碎形全相統一場論的關係)在截半立方體上解卡巴拉神秘學的生命之樹,不同於一般在平面生命之花上解生命之樹,Haramein 清楚意識到立體的幾何結構,這會比較與易卦觀點下的神聖幾何有邏輯上的關聯。周敦頤版本的太極圖比較上更像生命之樹。
試想京房八宮卦正以世魂描述了26+1=27立方體幾何元素點線面體的全部27個中點表示64卦,而其核心截半立方體56卦(其外接球物球面12點24卦、心球體32卦,24+32=56),27點的幾何結構及其天人地靈心身屬性相應於卡巴拉之於希伯來文27字母。
Haramein誤認64卦幾何為八卦,但他作為一個西方人,從神聖幾何觀點觀察他所不熟悉的易卦,卻遠超大部分傳統易學的僅滿足於一維的或二維的思維。
如果將易卦SRT色彩與陰陽屬性(三爻)觀點賦予Haramein版的生命之樹並結合易卦SRT三維爻觀點的截半立方體,那麼就體現了生命之樹是解開“真空”(亦即五大最初始“空”元素Planck尺度的至少是物面向的-mv),其首先主要的意義即在於揭露或從mv中釋放“真空能量”(零點能量)。
生命之樹表示打開真空-mv的一把鑰匙。打開mv釋放精細能量Es=mc²c³,參見下列各篇:
“生命之树用来描述通往上帝(在卡巴拉教派文献中,通常被称为YHWH,或“四字神名”)[1]的路径,以及上帝从无中创造(英语:Ex nihilo)世界的方式。卡巴拉学者使用生命之树作为创世的示意图,从而将创世这个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现实模型。”(引自維基百科)
路徑,易卦幾何從某卦到某卦正也藉著卦爻結構描述著能量流動的路徑(序中有序,卦序之內又更精細層次的種種SRT屬性能量在維度間所形成的序)。
卡巴拉神秘哲學作為創世與回歸路徑的現實模型,對應了BC 宇宙循環演化的離心與向心循環。
64卦太極MKB截半立方體12力矩。由64卦太極MKB乾往坤投影,可清楚觀察12力矩結構及其SRT陰陽屬性,也可看出與生命之樹的對應關係。依Haramein解,則應有6個生命之樹相應於截半立方體的6個正方形,而這6個正方形就存在於64卦太極MKB(同時也是個立方體,而其動態表現即生命之花)的6個面上。整個表基本真空結構的截半立方體作為64卦太極MKB的內核在64卦太極MKB上由八純卦所包含,也就是八純卦所表示的宇宙時空八種基本現象其內在本質為SRT所構造的“空”,空中生萬有或萬有本於空,原因在於真空能量。
截半立方體可以有兩個方式得到:
1.立方體的8個頂點沿各邊中點截去。
2.與立方體對偶之正八面體的6個頂點沿各邊中點截去。
因此截半立方體(截半正六面體)亦即截半正八面體,說明了正六、八面體的對偶關係,它們互相內在。
立方體八卦(MKB四面體星八卦)的內核為正八面體八卦。
立方體64卦的內核為截半立方體56卦。(京房八宮一世、五世、歸魂所描述的立方體12個邊之中點,每一節點2卦共24卦所構成,即截半立方體12頂點,此12節點24卦為真空能量經由Planck -mv基本時空單位出入高低維之間的連通關口)
因此在幾何易的觀點下,可以在立方體八卦之內經由其內核正八面體八卦之截半變換而最後做出隱卷於三維八卦之中的六維64卦,即高維隱卷於低維之中3(6(9(12...)
而依先天卦原理,8個立方體八卦同向組合成大立方體64卦,則低維隱卷於高維之中(低維顯展為高維)12(9(6(3...)
這樣的依玻姆顯展序、隱卷序觀點的高低維關係,在易卦3、6、9、12維8卦、64卦、512卦、4096卦的演化上,便形成一個BC Brahma Cakra宇宙循環演化的自洽的維度之“序”,即:
...3(6(9(12(9(6(3...),最終在BC表現為至上點(shambhuliunga)與物質點(svayambhuliunga)之同一又分殊的鏡像對稱關係(參見二章二節圖2.4),以人的觀點而言:我是祂,祂是我。靈性文明的實修方法則表示為自它-它自、tat-eta、這個就是那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64卦太極MKB截半立方體12力矩在影片二的投影與書《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二章二節p.33圖2.2“宇宙意識密度網格”2002手稿原圖(2021.5.4第10課,參見Q&A-10),從太極MKB幾何發展之初直到今天,兩者前後相隔20年竟完全相符,並統一於宇宙網格中。回首,原來如是。
兩圖對照如下:
圖2.2“宇宙意識密度網格”2002手稿原圖
這前後相隔20年太極MKB幾何理念的發展,所以如此高度一致相符的原因在於訴諸宇宙理性的幾何內在邏輯(亦即幾何語言,易卦、神聖幾何、瑜伽宇宙論),而非本質上出乎個體理性為語言遊戲的人類有限語言。
試想伏羲、Shiva、Toth在新石器時代晚期7000多年前,人類剛從過去世文明亞特蘭提斯與姆大陸的中陰遺忘中甦醒過來,並且著手建立此生文明基石,他們留下珍貴的易卦、神聖幾何與瑜伽宇宙,使用更為恆久遠的幾何語言為文明傳遞的DNA,其來有自。


2021-06-22

MVcosmos意識的mv離心路徑與mv的意識向心路徑

這一篇“mvcosmos意識的mv離心路徑與mv的意識向心路徑”是作為對《微生元概要》(Microvitum in a Nutshell)微生元與宇宙學章節中的四象圖(或四象限)的幾何圖示而寫的,可以視為《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二章最後一節在太極MKB架構下對mv的最後一塊拼圖補完。這四象是由mv描述BC離向心循環的RT階段,通常這也是被創造的宇宙個體在回歸向心時所能具體認識的部分。既然說“宇宙學”而不說“宇宙論”便已表明這談的是科學而非哲學,這也是為何將四象矩陣由語言一維時間線性敘述回歸幾何多維呈現的原因。
圖1.四象圖(四象限)

圖2.
圖底SRT△BC波動請參閱“Brahma Cakra, OM' and Fibonacci sequence圖2”
此2021.6.22手繪之圖2.是對上圖1.P.R.Sarkar《Microvitum in a Nutshell》(微生元概要)一書microvita and cosmology章節的“四象圖”的圖解(如圖1.主、客體與A、B所形成之矩陣圖)。主客AB形成一個迴圈,將這迴圈從中扭轉180°成∞,則主AB不動,客AB互換(亦可相對說客AB不動,主AB互換)),那麼原本O之主A→客A→客B→主B→主A迴圈路徑就變成∞之主A→客B→客A→主B→主A。亦即主體到客體再由客體回歸主體,這樣的基本路徑可以有O之有限無邊(如球面)與∞之無限有邊(如一維∞線中的任一點是位在±∞之間而非±∞之上)的表現方式。主客AB矩陣上的有限無邊O與無限有邊∞之mv離向心路徑(BC的RT階段相應於大宇宙心靈)。
-∞與+∞之間的任一點若為0即mv,若不為0即+mv或-mv。
O扭轉為∞是中性之O(mv)向+∞與-∞(±mv)的發展。因此BC之意識的mv離心路徑即由大宇宙心靈單一+mv之演化成物宇宙單一-mv物質點宇宙α始點(第一個Planck空間),這發生在BC離心的RT階段。
假設兩個有限無邊球面相切,切點為0(此為數學定義之0維點),想象兩球面為+、-∞之間相映的任兩個由0到±∞方向上的線段。或線段兩端相接為圓,圓自旋為球面,於是球面任一點都可視為0點。於是說±方向兩球面是±mv,而兩者共在同一處的切點為0之mv,因此
+mv實際上是+mv(-mv)
-mv實際上是-mv(+mv)
那麼上述兩球面相切之模型可表示為如下:
+mv(-mv)↔+mv-mv↔mv↔-mv+mv↔-mv(+mv)
此即±mv的互相轉換,相應於數線之原點為0mv,朝向±∞發展,就3維而言物理世界之點為Planck空間,這是3維物理世界最接近數學0維點的地方。因而數學0維點的mv是理念上的存在,而Planck空間-mv(+mv)是現實物理世界所謂之點。
再假設兩球面朝±∞發展,得到朝±方向兩個無限射線,那麼這兩個相映的原本只是有限線段的有限無邊球面,變成了無限有邊的球面,這無限即朝向±∞的永恆直線,在0一切空無,這裡是永恆直線的“邊”,於是無限有邊,其邊為0,這是數線上中性的mv,以隱卷的方式為+mv(-mv)、-mv(+mv)之 本,並同反隱而顯展為+mv與-mv。
*同反隱即為+mv-mv在+或-上隱去其中之一(加上括號)而成為+mv(-mv)或-mv(+mv),若同反顯為+mv-mv或-mv+mv則最終會回歸中性的mv。在上述的±mv轉換之中+mv(-mv)↔+mv-mv↔mv↔-mv+mv↔-mv(+mv),( )表同反隱,↔表隱卷與顯展。
最後還可以把上述對於四象圖的模型和太極MKB球環體合觀,則物的-mv為雙極單向自旋太極MKB球面(心球體外之物面)是數線-∞方向上的線段或有限球面,心的+mv為雙極單向自旋太極MKB球體(物球面內之心體)是數線+∞方向上的線段或有限球體,而單極雙向太極MKB環體相對於±mv之球面與球體,性質上相較於球面它更接近球體而趨向中心太極即數線原點0而最終表現為中性mv。
圖3.

下列說明為整體的描述:
陽顯展離心
主A至上點意識面在其主B力量作用下導出客B BC波動,也就是反應SRT△失衡BC離心。
陰隱卷向心
主B物質點力量面在主A意識信息形塑下導出客A BC波動,也就是反應SRT△失衡極致之物質點回歸至上之向心。
《MVcosmos四象圖-意識的mv離心路徑與mv的意識向心路徑》,這兩個互為鏡像的離、向心路徑(路徑呈現為無限∞形,亦為兩個以SRT△為中心而鏡像對稱的BC參見“《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二章圖2.3左上BCcosmosMVcosmos與時間幾何圖2)是一維mv版(弦論之弦)的拓撲幾何之二維麥比烏斯帶、三維克萊因瓶、多維卡拉比-丘流形(在一個3維Planck空間中的內高維)、柏拉圖立體嵌套太極MKB(Metatron立體的精確版本)。對應到全維度之3維在內外高維同心圓(太極mkb單極環體)之間的橢圓(太極mkb雙極球體),此全維度序列為3(6(9(12(9(6(3...)或表示為12(9(6(3(6(9(12...)。(內外高維同心圓與3維物質宇宙橢圓請參見“MVcosmos與時間幾何”圖2)
至上點是理念上或數學上的0維,物質點是現實上的0維(一個3維中的Planck空間)
*本文同時發表於《土想森林》與《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
————
上文主要是對四象圖的幾何解讀。以下是早前對四象圖文字部分的解讀:
這個部分是mv書上最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A由心而靈實驗室特斯拉是典型例子。B外在實驗室即一般觀念所指。主體A宇宙意識認知原理B宇宙力量作用原理。客體A宇宙心靈是作為主體A的對象而存在,客體B波動所成之物質宇宙是作為主體B的作用結果而存在的(宇宙心靈的相變,本質上仍然是宇宙心靈的,即物質宇宙是宇宙心靈的一種存在形式)。主A陰隱主B陽顯,主B為主A之屬性,主A是觀照者主B為觀照者之行動或作為創造,兩者是一個但被“被創造者”視為knower I與doer I。mv實際上只存在於客體宇宙心靈與物質宇宙中,兩者是一個,同樣被“被創造者”視為兩個。
認識意識即觀照,行動意識即創造。至上自觀照其創造,謂之Maya幻化,本質為幻相之顯化,至上是唯一實相,實相之幻化藉由其屬性力量(主B)而首先開展出客A宇宙心靈為其創造之對象,並最終在客A發展到極致時形成客B物質宇宙,這個極致我在研究中稱之為物質點,它與表至上意識核心的至上點鏡像對稱互為陰陽顯隱,主客體當由這個動態觀點來看(動態指互為陰陽顯隱的那個“互”,也就是兩者互為鏡像,就哲學上的宇宙本體而言鏡像之虛實陰陽兩者都是這本體的顯現)
主體是無相未顯現的宇宙,客體是有相已顯現的宇宙。吾人對這一切的探討都是基於客體被創造者之立場面向創造者所做的一個過程解釋主要以回歸至上的向心BC表示,而創造者觀點的目的解釋主要以由主而客的離心BC所表示。
在觀念與理念書上我覺我做是就傳統哲學觀點並且是作為對應ananda sutram而提出的。
現在這個是就靈性科學觀點以mv為核心並且是作為對應未來靈性科學而提出的。
以下為筆記本上大略找出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哲學觀點的無相純理念與mv觀點有相心物的對應);
A 89、90、103、106、107、169、225
B 46、155
(用標籤頁找)
筆記本A-E都有內容小標題content及index索引(在各本開頭或結尾),可以用關鍵字查,索引編寫以英文梵文漢語拼音之羅馬字母排序。F本以後無標題及索引。
與mv相關項目多在前面各本。
這問題我在我的微生元概要書上有做筆記整理,只是現在書都出清送人沒得找了!筆記因為龐雜需花點時間,除了上述列出的AB各頁之外,善用關鍵字還可以找到更多。耐心是唯一需要的。 
另請參考這篇:
換另個方式看宇宙四象限。
B是現象,A是現象的原型,於是可改成主、客與原型、現象所成的矩陣。
(*圖2.原四象圖A、B對應原型、現象,即根源於此文)
————
*本文同時發表於《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與《土想森林》

2021-01-31

現實與影像

 在意識與現實的互相轉換的過程裡,與現實端最密切關聯的是影像。可以這樣看,有如虛擬遊戲,玩家是現實端,虛擬遊戲是影像端,玩的時候兩者開始有了互動,玩家活在虛擬世界中,虛擬世界活在玩家的人生中,這時現實和影像互相融入對方,產生能量的交換,最終當遊戲結束後,玩家與遊戲各自回到他們原本的現實,但玩家的現實裡已經有了虛擬影像對他造成的影響,虛擬影像也有了來自玩家而形成的進化(遊戲人工智慧的學習),更好的例子也許是經典科幻影集Star Trek裡的holodeck全像甲板。這很好地說明了現實與影像之間的初級轉換,表層上現實與影像仍各自保持原樣,但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從現實與影像變成現實(影像)與影像(現實)。
表示如下:
A.現實∪影像→B.現實(影像)∩影像(現實)→C.影像(現實)∩現實(影像)→D.影像∪現實
AD互為鏡像,D為A之究竟三摩地定,是意識轉換之完成。
BC互為鏡像,B如恍惚狀態,C如夢境。
整體而言,AB與CD互為鏡像。AB如自覺中的恍惚,其清明自覺之主體為A之現實。CD如清明夢(清醒夢),其清明自覺之主體為D之現實。但一般情況的清明夢其清明自覺主體仍為A之現實,因而多只是基於A現實而瞥見其鏡像之D現實,並未如實轉換,但僅僅是這樣的瞥見已經讓人身在其中時虛實難分。自然中陰的體悟,有助於暫離A現實而不只是瞥見地真正進入甚至轉換成D現實,這時的狀態就接近三摩地定了。
BC類似恍惚夢境,真實與虛幻同在的瞥見,是AD的中間相滲透交流,猶如固態與液態的中間凝態,它是個心物交換態,而這最初發生在意識轉換過程的幾何階段,並在此後的形態、影像、現實各階段裡持續運作直到現實的極致,也就是物質世界的成立。
現實與影像互相轉換成對方,但就包含兩者之意識而言這一直都只是意識的聚焦而已,意識之聚焦決定了最終如何呈現這個現實,也就是在“意識轉換”之”意識↔心念↔幾何↔形態↔影像↔現實”的過程裡,越趨近意識端越是無別整體它的本源是宇宙意識,越趨近現實端越是有別個體它的極致表現是物質。
從mv觀點亦可如下表示:
+(-)←隱顯→+-←鏡像→-+←顯隱→-(+),亦即由心到物的轉換經歷了同反(隱)顯、鏡像對稱、同反(顯)隱這樣的過程,這同樣是個可逆過程。轉換臨界點之鏡像對稱為大宇宙心靈的心鏡作用,在BC BrahmaCakra則表現為至上點與物質點的鏡像對稱。
(*本文同時發表於“土想森林”與“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

2020-12-29

連續與非連續之時間三態與當下

 


這個非連續當下,就4維時空而言,在微宇宙以Planck尺度太極MKB心物共同基本元素mv microvita構成太極MKB球體半徑,本質上是空間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宇宙對其所Maya幻化創生的空間的一個基於大宇宙心靈所做的度量,因此時間相對於空間更具有心靈的性質,並且在較大尺度上被視為是連續的,即時間三態。
非連續的時間宛如一條虛線,就像打水漂之跳躍前進,又如黑夜中閃燈前行的飛機。
越是意識聚焦單一mv,時間狀態越是當下,亦即在Planck尺度單一mv時空一體無別正如心物合一,時空與心物相互映照,在此後的有別演化中,時間成為心物之間的可交換態,也就是有相世界與無相世界透過時間互相轉換。
《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第三章第四節<超文明連結>說:
萬事萬物是同一個終極理念原型在現實世界的多樣化投影,這是一個意識→心念→幾何→形態→影像→現實的過程,而現實的最終表現是物質,物質最根本處的物質點與相對之意識最根本處的至上點,兩者其實如一無別,他們是同一個宇宙波動的始終點。在一個循環的路徑中,對無所別的宇宙意識來說任一點都是始點也都是終點;對有所別的個體意識來說,它所聚焦的那一點就是它的當下,這個當下的特質是心物一體、時空不分,這其實比較趨向微觀微宇宙的本性。如果微觀的本性經過時空幾何結構被碎形全相地透過共振而呈現在人觀小宇宙甚至巨觀大宇宙,那麽人的個體心靈就漸漸融入大宇宙心靈,個體意識也就有可能主動地回歸宇宙意識。

連續與非連續的臨界點,即太極MKB球體表時間之半徑與表物質空間之球面兩者正交的那個點上,這個點同時也是n維向正交方向運動成為n+1維的那一個奇點,它可以是球面上的任一點,全部任一點的集合被描述為這個球面,就n維而言,理論上這個點必須是0維的,它是空性的,然而這樣的空性有其結構,這結構存在於大宇宙心靈的理念中,太極MKB是以先驗的幾何語言對這結構所做的一種描述。
(相鄰高低維間正交方向的運動轉換,請參閱“64卦太極MKB與真空結構及心物共同基本元素mv microvita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