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順逆相切换,能量正反移不移
道我阴阳互镜像,生灭归零空无极
现在此心天人地,上下和中且共济
当下即是灵心身,内外表里真如一
---- 2013.10.13
荣格:“one who looks outside dreams,one who looks inside awakes.”
这些天在静坐中感应并思索荣格的话语,有了这样的心得:
向外看或向内看,便是一种意识转换。
幻梦觉醒,在乎意识转换之间。
意识转换的自觉当下,方是完全的清醒。
清醒的内容为空,清醒的状态为自由,清醒的觉受为爱。
人,要在现实中解脱。
今天翻到《荣格与密宗的29个觉》其中一个“觉” 是如此让人触目惊心:“灵修,有时候是个人病态的面具” 就我的经验所看到的别人或者其实还有更多的是自己, 常常陷在这样的漩涡之中,这漩涡矛盾地有时又是一种很强的助力, 只要把握那个切点下决心抛出去便能脱离轨道进入无垠太空。 将我们卷入漩涡的力量,也正是我们获得自由的力量。
梦与觉醒。
关于梦与现实 的种种,人心真是太微妙了,它有着那么多的可能性, 所以荣格的话语真叫人心有戚戚焉。
在之前的守护者观想中,女守护者给我的是一片平板,上面有着者正 六边形构成的网格(参见"宇宙意识密度"一文。如蜂巢般,这是由正三角形构成的宇宙网格的另 一种版本,而这个正三角形便是六芒星或大卫之星的三角形。三角形 网格正是生命之花的静态内在结构,其三维化的结果即merkab a四面体星)。男守护者给我的是一颗弹珠大小的金黄光球,接过来 放入心中变成银白色。守护者给我的这两样东西,后来变成了我的神 圣空间和微小空间,网格状的神圣空间犹如穹顶笼罩, 有时正六边形、有时正五边形、有时圆形、有时正三角形, 基本上都反映了神圣几何的根本元素,而这也正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 研究。小光球则成了微小空间的所在,进入其中初始是一片空无, 并且裡面似乎还有更深入的层次,那似乎是远远超过这个现实世界的 更高维度的所在。这个小光球或光点的微小空间, 在意义上应该非常接近太极。依朱熹的看法认为天地有一太极, 而万物与人心亦各有一太极,即宇宙整体有其独一无二的太极一元中 心,存在于宇宙中的无数个体是整体宇宙的一个碎形、 一个具体而微。进入人心太极的微小空间宛如进入整体宇宙,所以微 小空间虽是虚空一片,再细观,有时竟也现出如星系般的大尺度宇宙 景象。
这个方法的独特处,在于以实体心脏来定位,就我的静坐经验来说, 它显得特别容易观想,行者在观想中较不容易迷失或散乱, 也因此印证古人之所谓心,实际上是真的和这个肉体心有关, 无形无相之心正是以这个肉体心为其城池堡垒而安住其中, 肉体心停,第二光明现起,人便不可逆转地要身心分离确定死亡, 于是无形无相之本心便以其基本信息能量态离开身体以一个小光体的 形式由中脉呼吸管或其他脉轮穴道口离开物质身体而进入中阴或更深 层次的宇宙永恒空间,神圣空间应该与此有关, 但也可能每个人对神圣空间的感应有所差异, 亦即维度认识的深浅不同而有不同描述。
心脑连结,很有效地说明了心念之创造实相, 而实相之显现其初始在于人身整体merkaba光球球面上( leonardo球),心譬如操控者,脑譬如投影机, 光球面譬如银幕,影象出现,接下来便是实体, 其过程是个maya幻化,但观者看的入戏, 幻影对观者而言便相对地真实, 这个相对真实便是我们所认为的实体世界。当然, 这些最后都会牵涉到意识密度的高低, 也就是传统所谓的三摩地定境层次的问题。
模拟理论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大尺度范围里的梦境与现实的关系。
以下引自果壳网《如何延续种族,应对危机?》对于模拟理论的描述
模拟理论提出目的
“模拟理论” 提出:我们到底是生存于一个模拟出的 “现实” 之中,还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之中? 这个理论的目的是证明,它的 3 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但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3 个命题如下:
几乎所有与我们相似的文明,都会在技术完全成熟之前灭绝。
几乎所有技术完全成熟的文明,都没兴趣进行 “先祖模拟”(模拟祖先生存环境的模拟世界):这种电脑模拟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使得模拟出的人物具有自己的意识。
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正处在一个电脑模拟的世界之中。
解释
完整的理论需要严密的概率推算,但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不用牵扯到数学也可以解释清楚。假设命题 1 是假的,也就是说,有很多处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的文明,最后都可以达到技术上的完全成熟。若假设命题 2 也是假的,即在达到技术成熟的文明中,有很多都有兴趣投入大量资源,建造一些 “先祖模拟”,就可以认为,这些技术成熟的文明,有可能建造数量庞大的模拟世界。所以,如果有许多文明都决定用自己的能力,建立这些 “先祖模拟” 世界,那么模拟出的多个世界,就会比真正的历史所包含的东西多得多,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有着类似于我们经历的观察者,都生活在模拟世界中。回到前面所说的 “观察选择效应”,我们应该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我们是典型的观察者之一,而不是独一无二的真实世界中的那些观察者。
这一理论与生存危机的关系有两层。首先,上述 3 个命题中的第一个,即几乎所有跟我们类似的文明在达到技术成熟前都会灭亡,直接明显地指出了我们面临着多大的生存危机。如果命题 1 是真的,那么很容易推论出,我们在达到技术成熟前就会因灾难而灭亡。另一个与生存危机相关的是命题 3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电脑模拟的世界中,那么就可能出现一些在真实世界中不必担心的外部灾难,比如说,这个模拟系统可能会被关闭,或者维持我们这个模拟世界的真实世界中发生其他干扰。
模拟理论提出目的
“模拟理论” 提出:我们到底是生存于一个模拟出的 “现实” 之中,还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之中? 这个理论的目的是证明,它的 3 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但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3 个命题如下:
几乎所有与我们相似的文明,都会在技术完全成熟之前灭绝。
几乎所有技术完全成熟的文明,都没兴趣进行 “先祖模拟”(模拟祖先生存环境的模拟世界):这种电脑模拟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使得模拟出的人物具有自己的意识。
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正处在一个电脑模拟的世界之中。
解释
完整的理论需要严密的概率推算,但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不用牵扯到数学也可以解释清楚。假设命题 1 是假的,也就是说,有很多处在我们这个发展阶段的文明,最后都可以达到技术上的完全成熟。若假设命题 2 也是假的,即在达到技术成熟的文明中,有很多都有兴趣投入大量资源,建造一些 “先祖模拟”,就可以认为,这些技术成熟的文明,有可能建造数量庞大的模拟世界。所以,如果有许多文明都决定用自己的能力,建立这些 “先祖模拟” 世界,那么模拟出的多个世界,就会比真正的历史所包含的东西多得多,这意味着几乎所有有着类似于我们经历的观察者,都生活在模拟世界中。回到前面所说的 “观察选择效应”,我们应该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我们是典型的观察者之一,而不是独一无二的真实世界中的那些观察者。
这一理论与生存危机的关系有两层。首先,上述 3 个命题中的第一个,即几乎所有跟我们类似的文明在达到技术成熟前都会灭亡,直接明显地指出了我们面临着多大的生存危机。如果命题 1 是真的,那么很容易推论出,我们在达到技术成熟前就会因灾难而灭亡。另一个与生存危机相关的是命题 3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电脑模拟的世界中,那么就可能出现一些在真实世界中不必担心的外部灾难,比如说,这个模拟系统可能会被关闭,或者维持我们这个模拟世界的真实世界中发生其他干扰。
以下是我对于上述命题3所作的注解:这个模拟系统可能会被关闭,比如宇宙意识从梦中觉醒。或者维持我们这个模拟世界的真实世界中发生其他干扰,做梦时受到外界干扰而突然改变梦境。
这里有许多关于模拟理论的原始文章及正反意见http://www.simulation-argument.com/
論模擬理論與理論理論之間的爭辯 台湾清大哲研所1999曾嘉彥论文提要: |
从模拟理论探讨“观想”。maya幻化、观想、梦境,形成多种层级,而意识在这些层级之间往来切换、转换,这个首先显现出来的便是维度以及时间的方向性的变化,亦即空间自由度与时间任意度。意识在许多不同层级的幻相之间转换,于是形成了相对的真实,世界是以相对的真实的方式而存在,而宇宙的终极实相指的是被我们认识为宇宙意识的那个宇宙本体,那个绝对的真实 - 道。相对的真实是我们通往实相的阶梯,或者说相对的真实是音阶,而实相是大音希声创造之音,所有可能音阶的始源与总和,在这里,来到绝对真实的宇宙本体实相的大门。
我存在于宇宙意识的梦境幻相里,宇宙意识亦存在于我的梦境幻相中。
终究没有我,也没有我所以为的宇宙意识。
自然不解释什麽,也没有一个什麽东西真的在认识自然。
我只是我,宇宙只是宇宙。
存在,所以存在。
------ 未完,只是一篇草稿,后面还有很多,暂时先写到这里 2013.9.16
------续2013.11.4
如果在清醒中创造一个梦境,然后又在这个梦境中保持清醒,这便是真正的觉醒(沉睡空境)。意识通过"光"而在清醒(现实)与梦境之间转换、切换,便形成了创造。意识在阴阳之间流转而创造宇宙万象,构成这个流转的可观察、可觉受到的基本单位是心的+mv(-mv)与物的-mv(+mv)。空是未显现的宇宙意识,宇宙意识是已显现的空。
在荒无所有之中
真实与幻相的边界
一个没有质量的空间
光的流浪
无言的歌
幻化着梦境
开始那无尽的等待
清醒了
又睡着了
我只是我
安住在意识转换当下的觉醒之"光"里,这便是禅定,其究竟为"空"。
在意识转换过程中,这觉醒之光初时往往一闪而过,直到我们能够安住其中,将这一闪的瞬间变成永恒。
光是相态与相态之间的分界,这分界的本身是中性的、非相态的,扩充这个中性、非相态的光,便相对地消减各种相态,直到完全成为一体之"光"。
在永恒的光里,我只是我的影子。
现在你的意识住在一元无二无分别的心中,你与上师相应无别,你得到跳跃,你跳跃到一个禅定好的准备位置。从你这个自性中心太极、你的神圣空间、微小空间,个体意识将进行切换、转换成宇宙意识,我就是祂,入息为我、出息为祂,临命终时,保证解脱,转换完成则当生当下解脱。这个切换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灵魂出体,犹如清明梦,同时也是一种意识的创造。(梦←→现实)
这个中丹神圣空间就是上师,就是你自己投生与临终时那个最精细的心物能量及其携带的信息,那微小空间太极是心的象征所在,就四维时空而言,普朗克尺度是它的极致,不与阴阳正负起交互作用的中性是为中道,中道穿透一切心物世界,太极为其在各种维度的出入端口,这里是心在各该维度的开始与结束,是有形与无形共振的初始之点,心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一个来回往复的振动,物质极点(物质点)与意识极点(至上点)为波峰与波谷或最高密度与最低密度,心是物质点=至上点两者互为镜像之意义下的波动现象,本质是变动,是因物质与意识的存在而存在,反过来说,物质与意识的显现因为心的波动而可能,这个可能性最初是以单一+mv的宇宙心灵而开始的,个体心灵一如个体意识是宇宙意识的投射,个体心灵是宇宙心灵的投射,个体与整体透过共振而合一。
当我们说"我要从台北到高雄"时,台北、高雄是出发地与目的地,而台北车站与高雄车站只是离开与抵达的两个点,此即个体之择一而聚焦的相对真实(台北、高雄车站)。
台北 → 高雄 ←心(林)
(台北车站) (高雄车站) ←脑(树)
常人二分二元看世界,多见树不见林,或者执着于信仰断见而见林不见树。
心脑连结,一元二元并行不悖,见树又见林、见林又见树。是为宇宙创造之真谛所在。
就人而言:
心(自心)无别一元之终极→至上点(物质点)
念(大脑)有别二元之终极→物质点(至上点)
点点如一,至上点=物质点,此之谓"宇宙至上意识"
起心动念之当下,无别有别如一,气在中脉,空空如也,生灭俱幻。幻皆宇宙意识真实相,个体择一而聚焦是为"相对真实"。
入出定以David Bohm的语言来说便是隐卷序与展出序的过程。序(时)位(空),就如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票上记载几排几号(序),根据这个序,观众找到他的座位(位)。就位以后,观众便从在这之前的现实世界里,一步跳跃而进入电影的相对幻相世界。因而序位是现实(清醒)与幻相(梦)的转换界面,而意识就是那位观众,序位便是坐标点(序为坐标,位为坐标所标示的那个点),也就是太极MKB中心点(太极、心),或就个别丹田Cakra而言开Cakra中心所在(丹-神圣空间及其中心微小空间,指心轮F#。就各Cakra言,亦可如是观)
坐标作为几何的数学表示,因而将这无形的序位呈现为有形现象世界,历经了意识→心念→几何→形态→影像→现实(物),几何为转换的界面,自古以灵性符号的方式存在于人类世界。(关于光的几何结构,请参见mv时空晶体、太极MKB相关各文)
意识为振动子,意识密度的变化为振动,波动为其显现的基本形式,并且以此表现为宇宙万象。这样的波动本质上是中性的,随后才演化成心物世界的阴阳性质,因而中性的意识密度波动(就四维时空而言它表现为纵波,以收缩膨胀的方式同时性、非地域性地在微观量子态下放射其波动,收缩相应于整体BC宇宙循环演化之向心及个体入息,膨胀相应于整体BC宇宙循环演化之离心及个体出息)可以穿越心物而不与心物世界产生交互作用,心物世界对它而言实际上只是以一个幻相的方式存在,当然,就一个主要是心或物的存在如人或纯物质而言这幻相却是相对真实的。中性的意识密度波动,可以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意识精神体的宇宙生命,个体意识是祂在主要是心或物的存在体上的一个反射。从microvita mv观点来看,+mv面向心灵、-mv面向物质、中性的mv面向意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在一切处,一切处为此心,此心即彼心,彼心即此心,是为宇宙心灵。
离相自由,无相则空,自由是心物的原动力,空是心物的基本场域,个体心灵也就越来越融入了宇宙心灵,于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遍在一切处。
唯识、唯心、唯物如一无别,有别者在于心灵的开展程度。宇宙BC循环演化之离向心相应于个体入出息,物质点与至上点则相应于入出息间之止息与出入息间之止息,就个体而言个体意识安住在物质点止息处,宇宙意识安住在至上点止息处,个体如果永恒止息了(这意谓着死亡或终极禅定),也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体与宇宙融为一体,个体在宇宙之中,宇宙在个体之中。
心念始于个体太极(点),入息接下来的几何历程则为两仪(线)、四象(面)、八卦(体),从而构成太极merkaba四面体星并且出息阴阳四面体互旋而形成太极MKB光体或光球,并在光体球面上显现为形态与更进一步的影像,出息而止息的刹那,意识由影像切换为现实(物)。这就完成了个体版本由心到物的创造历程。就人而言,心为个体太极(中丹),脑负责形态与影像的收发解读(上丹),当出息而止时,能量完全来到4维时空,将形态及影像所提供的信息转换为现实物质世界的存在,这个转换、切换有赖处于中性、中道之意识的当下抉择(因为当个体心念来到太极中心时,心物的+-mv也跟着回归到中性mv状态,这个个体太极的中性mv就是不与阴阳心物起交互作用的各个维度之间中脉、中道通道的出入端口),一如灵魂离体或投生入体。这个意识的当下抉择便是生死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它是一个旋转门、黑白洞,执着在同一个旋转门的结果便是无尽的轮回,穿过一个又一个的旋转门而不断地开展其心灵方是生命的真实目的。
实际上表现为太极MKB光体的不断扩大,或八卦、64卦、512卦、4096卦的演化,或生命之花的开展。
------续2013.12.14
今日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在清晨五点半起来静坐, 静坐时心想修炼应该无所求, 于是大脑里的内观银幕开始出现了几次闪光, 接着整个人像是通了电似的灯泡发出强烈的白光, 就像一个静坐中的人形灯泡那样, 并且从头顶向天空射出一道白色光柱。这个梦太真实了, 以至于梦醒时还一下子转不过来, 以为自己刚刚真的做了这样一个静坐。梦醒正是五点半, 于是起身真的做了一个静坐, 我习惯这样去回味那些对我来说有点意思的梦境, 体会到人是精神意识与心灵、物身三合一的生命,而生命源自那光的 原型,这光的原型与天地相通,是人的本质。
光的原型,就是指太极MKB光体、光球。
当心念接近中性状态时(处于中道,不与阴阳+-起交互作用)意识的中性本质方得显出(平时意识的中性本质为心念的偏离中道所隐蔽而形成个体意识之聚焦于或心或物),当个体意识的中性本质不再被心念隐蔽,也就是心念处于端口被打开的开放状态。
实际上则是心念反应了意识的聚焦。
生命是一种用有形的、可见的、可想象的来描述无形的、不可见的、无可想象的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心镜的映照与构成心镜的物质的生灭,是心与物的动态交互作用(共振),在完全的定静状态下心物就也不存在,就BC宇宙循环演化来看完全的定静状态是不会真实存在的,它只存在于宇宙心灵的反射之中,这个反射一面是物质点、另一面是至上点。
对整个宇宙而言,物质点和至上点是宇宙中脉的出入端口,入于本宇宙、出于他宇宙。物质点和至上点互为实虚镜像,两者互相靠近互融一体互相泯灭入心镜时,则实虚像变成只是潜在的,显在的只是直接成就这个已显现宇宙的宇宙心灵而已,这是单一+mv,是已显现之宇宙意识最初的形式。简单说,物质点与至上点的分合过程形成宇宙中脉之弦的多样弦长及其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导致宇宙万象。这是由点而线的一点之合与两点之分的太极、两仪(物质点与至上点互为阴阳)。
在已显现的宇宙之中,所有的已显现最终都可以回溯到几何,对我们这个被显现出来的有形存在而言,几何是这个我和另一个我的界面。
基本几何为太极MKB(相应八卦)
整体几何为宇宙网格(相应无限易卦或无限生命之花)
个体、部分的基本几何与整体几何之间是f/φ的关系,当f/φ值越趋近1,也就是物质点与至上点越趋近合一之时(阴阳两仪回归太极)。
波动在阴阳之间来回往复。合则趋向φ中性,分则趋向f阴阳。
(f,fibonacci数。φ,黄金比率。)
我存在于宇宙意识的梦境幻相里,宇宙意识亦存在于我的梦境幻相中。
终究没有我,也没有我所以为的宇宙意识。
自然不解释什麽,也没有一个什麽东西真的在认识自然。
我只是我,宇宙只是宇宙。
存在,所以存在。
------ 未完,只是一篇草稿,后面还有很多,暂时先写到这里 2013.9.16
------续2013.11.4
如果在清醒中创造一个梦境,然后又在这个梦境中保持清醒,这便是真正的觉醒(沉睡空境)。意识通过"光"而在清醒(现实)与梦境之间转换、切换,便形成了创造。意识在阴阳之间流转而创造宇宙万象,构成这个流转的可观察、可觉受到的基本单位是心的+mv(-mv)与物的-mv(+mv)。空是未显现的宇宙意识,宇宙意识是已显现的空。
在荒无所有之中
真实与幻相的边界
一个没有质量的空间
光的流浪
无言的歌
幻化着梦境
开始那无尽的等待
清醒了
又睡着了
我只是我
安住在意识转换当下的觉醒之"光"里,这便是禅定,其究竟为"空"。
在意识转换过程中,这觉醒之光初时往往一闪而过,直到我们能够安住其中,将这一闪的瞬间变成永恒。
光是相态与相态之间的分界,这分界的本身是中性的、非相态的,扩充这个中性、非相态的光,便相对地消减各种相态,直到完全成为一体之"光"。
在永恒的光里,我只是我的影子。
现在你的意识住在一元无二无分别的心中,你与上师相应无别,你得到跳跃,你跳跃到一个禅定好的准备位置。从你这个自性中心太极、你的神圣空间、微小空间,个体意识将进行切换、转换成宇宙意识,我就是祂,入息为我、出息为祂,临命终时,保证解脱,转换完成则当生当下解脱。这个切换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灵魂出体,犹如清明梦,同时也是一种意识的创造。(梦←→现实)
这个中丹神圣空间就是上师,就是你自己投生与临终时那个最精细的心物能量及其携带的信息,那微小空间太极是心的象征所在,就四维时空而言,普朗克尺度是它的极致,不与阴阳正负起交互作用的中性是为中道,中道穿透一切心物世界,太极为其在各种维度的出入端口,这里是心在各该维度的开始与结束,是有形与无形共振的初始之点,心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一个来回往复的振动,物质极点(物质点)与意识极点(至上点)为波峰与波谷或最高密度与最低密度,心是物质点=至上点两者互为镜像之意义下的波动现象,本质是变动,是因物质与意识的存在而存在,反过来说,物质与意识的显现因为心的波动而可能,这个可能性最初是以单一+mv的宇宙心灵而开始的,个体心灵一如个体意识是宇宙意识的投射,个体心灵是宇宙心灵的投射,个体与整体透过共振而合一。
当我们说"我要从台北到高雄"时,台北、高雄是出发地与目的地,而台北车站与高雄车站只是离开与抵达的两个点,此即个体之择一而聚焦的相对真实(台北、高雄车站)。
台北 → 高雄 ←心(林)
(台北车站) (高雄车站) ←脑(树)
常人二分二元看世界,多见树不见林,或者执着于信仰断见而见林不见树。
心脑连结,一元二元并行不悖,见树又见林、见林又见树。是为宇宙创造之真谛所在。
就人而言:
心(自心)无别一元之终极→至上点(物质点)
念(大脑)有别二元之终极→物质点(至上点)
点点如一,至上点=物质点,此之谓"宇宙至上意识"
起心动念之当下,无别有别如一,气在中脉,空空如也,生灭俱幻。幻皆宇宙意识真实相,个体择一而聚焦是为"相对真实"。
入出定以David Bohm的语言来说便是隐卷序与展出序的过程。序(时)位(空),就如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票上记载几排几号(序),根据这个序,观众找到他的座位(位)。就位以后,观众便从在这之前的现实世界里,一步跳跃而进入电影的相对幻相世界。因而序位是现实(清醒)与幻相(梦)的转换界面,而意识就是那位观众,序位便是坐标点(序为坐标,位为坐标所标示的那个点),也就是太极MKB中心点(太极、心),或就个别丹田Cakra而言开Cakra中心所在(丹-神圣空间及其中心微小空间,指心轮F#。就各Cakra言,亦可如是观)
坐标作为几何的数学表示,因而将这无形的序位呈现为有形现象世界,历经了意识→心念→几何→形态→影像→现实(物),几何为转换的界面,自古以灵性符号的方式存在于人类世界。(关于光的几何结构,请参见mv时空晶体、太极MKB相关各文)
意识为振动子,意识密度的变化为振动,波动为其显现的基本形式,并且以此表现为宇宙万象。这样的波动本质上是中性的,随后才演化成心物世界的阴阳性质,因而中性的意识密度波动(就四维时空而言它表现为纵波,以收缩膨胀的方式同时性、非地域性地在微观量子态下放射其波动,收缩相应于整体BC宇宙循环演化之向心及个体入息,膨胀相应于整体BC宇宙循环演化之离心及个体出息)可以穿越心物而不与心物世界产生交互作用,心物世界对它而言实际上只是以一个幻相的方式存在,当然,就一个主要是心或物的存在如人或纯物质而言这幻相却是相对真实的。中性的意识密度波动,可以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意识精神体的宇宙生命,个体意识是祂在主要是心或物的存在体上的一个反射。从microvita mv观点来看,+mv面向心灵、-mv面向物质、中性的mv面向意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在一切处,一切处为此心,此心即彼心,彼心即此心,是为宇宙心灵。
离相自由,无相则空,自由是心物的原动力,空是心物的基本场域,个体心灵也就越来越融入了宇宙心灵,于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遍在一切处。
------续2013.11.20
意识的根本为至上点,现实的根本为物质点,两者为一体之两面。至上点(物质点)=物质点(至上点),(物质点与至上点的关系请参见BC Brahma Cakra相关各图文),因而就个体而言,意识亦为其现实(表明了当我们抵达意识或物质的基本极致之点时,对我们来说意识和物质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构成了意识是借由现实物质世界的循环演化来成就其为意识,在这层意义上宇宙是唯物的,反言之宇宙也是唯识的,两者之间的这个循环演化的动态过程则被视为宇宙心灵(BC宇宙循环演化离向心的R、T阶段)。宇宙心灵的这个动态过程(物质产生于这个过程的T阶段的极致,亦即所谓的物质点)是我们在实际意义上所谓的现实世界,就这样的观点而言宇宙是唯心的。唯识、唯心、唯物如一无别,有别者在于心灵的开展程度。宇宙BC循环演化之离向心相应于个体入出息,物质点与至上点则相应于入出息间之止息与出入息间之止息,就个体而言个体意识安住在物质点止息处,宇宙意识安住在至上点止息处,个体如果永恒止息了(这意谓着死亡或终极禅定),也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体与宇宙融为一体,个体在宇宙之中,宇宙在个体之中。
心念始于个体太极(点),入息接下来的几何历程则为两仪(线)、四象(面)、八卦(体),从而构成太极merkaba四面体星并且出息阴阳四面体互旋而形成太极MKB光体或光球,并在光体球面上显现为形态与更进一步的影像,出息而止息的刹那,意识由影像切换为现实(物)。这就完成了个体版本由心到物的创造历程。就人而言,心为个体太极(中丹),脑负责形态与影像的收发解读(上丹),当出息而止时,能量完全来到4维时空,将形态及影像所提供的信息转换为现实物质世界的存在,这个转换、切换有赖处于中性、中道之意识的当下抉择(因为当个体心念来到太极中心时,心物的+-mv也跟着回归到中性mv状态,这个个体太极的中性mv就是不与阴阳心物起交互作用的各个维度之间中脉、中道通道的出入端口),一如灵魂离体或投生入体。这个意识的当下抉择便是生死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它是一个旋转门、黑白洞,执着在同一个旋转门的结果便是无尽的轮回,穿过一个又一个的旋转门而不断地开展其心灵方是生命的真实目的。
实际上表现为太极MKB光体的不断扩大,或八卦、64卦、512卦、4096卦的演化,或生命之花的开展。
------续2013.12.14
今日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在清晨五点半起来静坐,
光的原型,就是指太极MKB光体、光球。
当心念接近中性状态时(处于中道,不与阴阳+-起交互作用)意识的中性本质方得显出(平时意识的中性本质为心念的偏离中道所隐蔽而形成个体意识之聚焦于或心或物),当个体意识的中性本质不再被心念隐蔽,也就是心念处于端口被打开的开放状态。
实际上则是心念反应了意识的聚焦。
生命是一种用有形的、可见的、可想象的来描述无形的、不可见的、无可想象的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心镜的映照与构成心镜的物质的生灭,是心与物的动态交互作用(共振),在完全的定静状态下心物就也不存在,就BC宇宙循环演化来看完全的定静状态是不会真实存在的,它只存在于宇宙心灵的反射之中,这个反射一面是物质点、另一面是至上点。
对整个宇宙而言,物质点和至上点是宇宙中脉的出入端口,入于本宇宙、出于他宇宙。物质点和至上点互为实虚镜像,两者互相靠近互融一体互相泯灭入心镜时,则实虚像变成只是潜在的,显在的只是直接成就这个已显现宇宙的宇宙心灵而已,这是单一+mv,是已显现之宇宙意识最初的形式。简单说,物质点与至上点的分合过程形成宇宙中脉之弦的多样弦长及其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导致宇宙万象。这是由点而线的一点之合与两点之分的太极、两仪(物质点与至上点互为阴阳)。
在已显现的宇宙之中,所有的已显现最终都可以回溯到几何,对我们这个被显现出来的有形存在而言,几何是这个我和另一个我的界面。
基本几何为太极MKB(相应八卦)
整体几何为宇宙网格(相应无限易卦或无限生命之花)
个体、部分的基本几何与整体几何之间是f/φ的关系,当f/φ值越趋近1,也就是物质点与至上点越趋近合一之时(阴阳两仪回归太极)。
波动在阴阳之间来回往复。合则趋向φ中性,分则趋向f阴阳。
(f,fibonacci数。φ,黄金比率。)
此图另可参见《Brahma Cakra, OM' and Fibonacci sequence》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