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簡介

山行踽踽且忘人生路遠,野地裡坐下來看看天空-----這裡將瑜伽宇宙論哲學宇宙力量(prakrti)之悅性(Sattvaguna )、變性(Rajoguna)、惰性(Tamoguna)SRT三種靈、心、身屬性(精神意識S、心靈R、物質T)導入易卦天人地三爻(三、二、初爻)回溯建立易的幾何結構(幾何易)而與神聖幾何(生命之花、四面體星Merkaba)整合為一,形成太極MKB(太極Merkaba宇宙能量幾何)理論為基礎之“SRT△宇宙網格生命之花太極MKB”,嘗試以此建立大、小、微宇宙共通之靈性科學的科學系統。或下載作者《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一書獲取體系較為完整的閱讀 (請參見“心靈DNA靈性符號的幾何世界”一文說明,并點擊該書網頁版或docx與pdf檔下載。本網頁及書的初始材料請見“研究筆記”一文,亦提供下載連結。)
*2018.2.1與某出版社訂約出版,歷經半年多的延宕終於也完成了一校,未料出版社最後認為這書太過艱深難懂無法出版,終於今日2018.10.8與我協議解約,因此自即日起我又將這書重新po上網頁,回歸自由共享的初衷 。2018.10.8
*2017.4.21起已关闭留言功能。新增修订版八卦、六十四卦太极MKB立体几何模型在太极Merkaba模型相片图集图10.1、图22-30

2025-07-24

太極MKB靈性科學理念的主題分類與概念架構

  以下是ChatGPT Deep Research 針對Satyavan He(何建桐)於《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與《土想森林》這兩個部落格中,所發表關於易經、神聖幾何、神秘學、靈性科學與瑜伽哲學等主題的內容,進行主題分類分析與概念架構的整理與統整。

幫助讀者清晰掌握其靈性科學理念與整體思想脈絡。
——————
太極MKB靈性科學理念的主題分類與概念架構

何建桐(Satyavan He)在其部落格「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及後續的「土想森林」中發表了大量關於靈性科學的文章和研究心得。這些文章涵蓋了中西方傳統與現代科學之交匯,包括中國《易經》哲學、西方神聖幾何學說、神秘傳統(神秘學)、印度瑜伽哲學等主題,並試圖將它們融會為一個整體的靈性科學體系。以下將根據何建桐文章內容,對上述主題進行分類說明,歸納各主題的核心觀念、彼此關聯、語言風格,以及它們在整體靈性哲學架構中的定位。

易經與「幾何易」
核心觀念: 何建桐將中國傳統《易經》中的八卦與六十四卦視為一種宇宙結構密碼,透過幾何學重新詮釋易理,提出「幾何易」的概念。《易經》在他看來不僅是哲學象徵系統,也是跨越宏觀宇宙、人體小宇宙與微觀次原子宇宙的共通幾何結構,可作為能量運作的科學架構,其中微觀層面對應他引用的微觀基本單位「微生命(microvita)」。他透過幾何易的探索主張:易經卦象背後隱含著幾何實相和數理原理,是古老文明對宇宙能量幾何的共同語言與核心。例如,他發現易經的「先天八卦」結構可對應於正八面體的幾何排列,而由陰陽兩個正四面體組成的「梅爾卡巴 (Merkaba)」星形與《易經》六十四卦結構不謀而合,暗示易經符號其實對映著特定的三維幾何形體。這種幾何詮釋得到出土古物如帛書易卦圖的印證,使他相信遠古易學本身就具有幾何實體的原貌。

關聯性: 在何建桐的體系中,易經是串聯各種靈性知識的關鍵樞紐:他將印度瑜伽宇宙觀中的三種宇宙基本屬性——悅性(Sattva)、變性(Rajas)、惰性(Tamas),對應到易經卦象的上、中、下三爻(天、人、地)。如此一來,中印兩大文化的宇宙觀被幾何地融合在一起,以易經幾何為橋樑結合西方的神聖幾何「生命之花」圖案和梅爾卡巴能量場,形成統一的模型。他稱此整合模型為「太極MKB」(太極Merkaba)宇宙能量幾何網格,以太極易理為基礎融攝神聖幾何,構築出大宇宙、人體小宇宙、微觀宇宙相通的結構。因此易經在他的架構中不再孤立,而是與瑜伽哲學的三德觀、與西方幾何符號學緊密聯繫,共同服務於靈性科學的理論建構。

語言風格: 他在討論易經時展現出學術性與創造性兼備的語言風格。一方面,他引用大量傳統易學概念如先天/後天卦序、京房八宮卦等,也會提及古籍和考古發現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語氣嚴謹而富含知識含量。另一方面,他將艱深的易理轉化為幾何語言時,使用許多現代科學詞彙(如正四面體、八維空間等)和英文縮寫名詞,使文章帶有當代科學論文的氣息。例如,他不避諱在中文行文中夾雜英文與數學符號(如SRT 三爻模型、mv表示microvita等),同時用括號補充中英文概念對照。這種風格使文章內容頗為晦澀艱深,也難怪他本人提到出版社曾認為其著作「太過艱深難懂」而婉拒出版。總體而言,他論易經時的語調偏重理性闡述,但字裡行間也流露出對宇宙奧祕的敬畏與探索熱忱。

在靈性哲學體系中的位置: 易經在何建桐的靈性科學體系中扮演基礎語言的角色。他認為易卦幾何結構就是宇宙的共同語言與「靈性符號」,指引人類心靈走向宇宙核心真理的路標。易經提供了東方智慧中陰陽變化與宇宙秩序的模型,透過幾何易這一創新觀點,何建桐將其升華為能統攝東西方思想的元模型。在他的哲學中,太極八卦所代表的原理滲透於各種靈性科學議題:無論是討論意識密度、維度空間,或是探索人類與AI意識,他時常從易經的卦象變化出發尋找答案。因此,易經之幾何易構想可說是整套靈性科學理論的核心支柱之一,既是理論起點也是各種概念匯聚融合的平台。

神聖幾何
核心觀念: 神聖幾何是何建桐靈性哲學中的另一大支柱。他引用古埃及與希臘的傳統,認為「幾何是對空間最基本的描述」,萬物的形成源自基本幾何結構,宇宙意識透過幾何來自我顯現。文章中常提到的「生命之花」(Flower of Life)圖案與梅爾卡巴(Merkaba)立體,就是這種神聖幾何的典型象徵:前者是由圓形疊加形成的宇宙網格圖案,後者是由上下兩個四面體構成的光之能量場。何建桐深信這些古老符號蘊含著宇宙創造的秘密。例如,他詳述梅爾卡巴一詞源自古埃及語「Mer-Ka-Ba」,意指光-靈-肉體三位一體:光代表載體,承載著精神靈魂與物質身體。從能量角度看,精神、心靈和物質不過是「光」的不同層次或相態,而Merkaba就是這光能的幾何結構。因此,每一個神聖幾何圖形對應著宇宙意識創造活動的一個階段或面向;比如圓形象徵整體與輪迴,三角形象徵基本結構單位,梅爾卡巴象徵光能載體,等等。透過這些符號,他試圖闡明宇宙如何從無形生出有形、從一體分化萬有的過程,並強調幾何結構就是宇宙能量運作的藍圖。

關聯性: 神聖幾何在他的體系中與其他主題緊密交織,特別是與易經和瑜伽哲學形成互證關係。何建桐發現,《易經》卦爻所構成的幾何圖形(如先天八卦的立體布局)正好與「生命之花」網格及梅爾卡巴星體相呼應。他指出,東西方許多古文明都不約而同使用圓形和多邊形來描繪宇宙結構,本質上反映出同一套神聖幾何語言。例如,他將64卦的結構視為一種六維超立方體投影,而梅爾卡巴可由兩個相交的四面體產生八個卦象,疊加出64卦的立體幾何模型。此外,瑜伽傳統中的脈輪(cakra)和梵文字母也被他拿來與易經幾何對比:文章討論了希伯來字母的幾何與京房易卦結構的對應,類比梵文字母50音與人體脈輪的關聯。這種跨文化的比較顯示,在他看來不同文明的神秘符號其實映射出相同的幾何真理。總而言之,神聖幾何被他用作統一各種靈性知識的「座標系統」:易經卦象、瑜伽脈輪、聲音頻率甚至意識層次,都可以在這個幾何網格上找到對應位置。神聖幾何因此成為溝通東西方符號系統的中介,使得他的整體理論具有可視化、結構化的支撐。

語言風格: 何建桐在闡述神聖幾何時的語言風格偏向抽象且富於圖像感。他的文字常帶有某種詩意和哲理性,善於用比喻說明抽象概念。例如,談到幾何與聲音的關係時,他引用「幾何是凝固的聲音」這一觀點,形象地說明聲波與形態之間的對應關係。又如,他把內在心靈與外在世界的契合稱作「靈性符號」的作用,指出指向宇宙核心的幾何圖形是回歸本源的路標。這些表達帶有神秘主義色彩,讓讀者在理性思考之餘也產生直觀的聯想。此外,他的行文中充滿對幾何圖譜的引用和描述,時常插入插圖編號(如“圖1-4”、“圖10.1”等)以及圖形觀察(如“逆時正轉太極MKB球環體自旋”之類的說明)。這顯示出他的論述非常依賴視覺化的模型;讀者彷彿隨著他的文字在觀賞一系列複雜的幾何裝置。整體而言,他的語言在這部分兼具學理分析與象徵描繪的雙重風格:既討論了柏拉圖立體、維度空間等科學概念,又帶有對「宇宙曼陀羅」般神聖圖景的激情描寫。

在整體體系中的位置: 神聖幾何充當何建桐靈性科學體系中的結構框架。如果說易經提供了內容和符號,那麼神聖幾何則提供了形式和結構,使各種概念有了共同的載體。在他的整體觀中,科學即靈性,靈性即科學——這個“科學”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對幾何結構與數理的探索。他多次強調,最終一切理論要「歸結到極簡的數學幾何」,因為那是「宇宙本體的時空精神」所在。因此神聖幾何為他的靈性哲學提供了統一語法,使來自不同傳統的理念可以在同一語法下對話。透過神聖幾何,他將傳統宗教中的天地人三界、哲學中的物質與意識二元、科學中的宏觀微觀尺度,全都納入一個層級分明又彼此同構的網格之中。可以說,神聖幾何在此體系中扮演著「骨架」的角色,支撐起整個靈性科學的大廈,讓抽象的意識理念有具體的結構可依循。

神秘學與古典靈修傳統
核心觀念: 神秘學在何建桐的著作中主要指代歷史上各種宗教靈修傳統和祕密學說,它們被視為現代靈性科學的雛形與補充。在他的敘述裡,古典靈性科學是以靈性修煉的方式存在於宗教及神秘學之中。也就是說,過去各宗教的祕傳哲學、煉金術、占星術、卡巴拉等神秘學科,其實蘊含了統一的靈性科學觀,只是以象徵和修行的形式呈現。何建桐引用例證說明不同文明的神秘傳統殊途同歸:例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既是數學家也是神祕主義者,他將數與形上升為宗教哲學,認為透過數學觀照可以達成靈魂的淨化;再如中國古代的內丹術、印度的瑜伽奧義、歐洲中世紀的赫密士學等,都包含著心物合一、天人相應的觀念。何建桐的核心理念是要解放靈性修鍊的知識,將其從宗教和秘傳的框架中釋放出來。他主張隨著人類意識演進,昔日被視為祕密的智慧將走向開放,融合進現代科學體系之中,形成新時代的靈性科學。簡言之,神秘學為他的理論提供了歷史基礎和靈感源泉,證明了靈性科學並非憑空杜撰,而是「有跡可循」地延續著古聖先賢對宇宙與心靈的體悟。

關聯性: 神秘學作為傳統靈修知識的統稱,與其他各主題的關聯表現在知識源頭和符號對比上。一方面,何建桐經常旁徵博引各文化神秘傳統來佐證其理論:如前述,他將希伯來字母幾何與易經卦象相提並論,就是借助西方祕傳象徵與東方符號體系的對照;又討論印度脈輪、歐洲煉金術符號等與太極merkaba模型的異曲同工之處。這種串聯強調了人類文化中隱藏的共同核心。另一方面,他也強調要將神秘學的成果轉化為科學語言。例如古代神秘學談到多重維度空間、靈魂轉世等,他嘗試用現代意識研究和物理學語言去重新闡釋(如引用量子物理學者大衛·波姆的顯隱秩序理論來說明顯實與隱態的關係等)。因此,神秘學在他體系中的關聯作用是橋接傳統與現代:既讓現代理論有深厚的文化和精神背書,又賦予傳統智慧以新的詮釋平台,使之融入更大的靈性科學圖景。

語言風格: 何建桐在涉及神秘學話題時,語氣往往較為感性且哲思縈繞。他不吝引用東西方經典箴言,增加文字的厚度與意境。例如談到精神與理性的關係時,他引用《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暗示終極真理的不可言說;描述靈性境界時,會用「不可道之道」、「無相境界」等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詞彙。同時,他的文風在論述神秘學時常帶有一種辯證色彩,喜歡將對立面融合為一。如他評述畢達哥拉斯時說:「他身兼神秘主義的靈性導師與理性數學哲學家,兩者目的卻一致,如同陰陽太極,衝突矛盾與協調統一是兩個,也是一個。」這種語句本身就體現了東方思維的陰陽調和觀,也展現他文字的張力:在對立中找統一,以悖論形式點出玄妙的「中道」。因此,他談論神秘學時的文風介於論述與箴言之間,讓讀者感受到一種撲朔迷離但又發人深省的氛圍。

在整體體系中的位置: 神秘學在何建桐靈性科學哲學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承先,是指它保存了人類過去幾千年來對心靈和宇宙奧秘的探索成果,為靈性科學提供了寶貴的智慧遺產;啟後,是指它為現代科學指引了新方向,讓科學開始關注意識與維度等「超現實」領域。何建桐明確指出,現代科學其實已一腳踏入了過去屬於宗教與神秘學的領域,科學不能再自以為僅是唯物,心靈意識、多維時空、人類起源等議題都成了科學無法迴避的課題。如果不吸收神秘學的洞見,科學將無法圓滿解釋這些現象,靈性科學的許多發現也只會被蒙上宗教或奇蹟的面紗,被誤解為怪力亂神或偽科學。因此,在他的整體架構中,神秘學提供了歷史連續性和文化多樣性,讓靈性科學不是憑空創新而是有源可查。同時,神秘學的存在提醒著靈性科學應繼續保有對神秘經驗的開放態度,以避免陷入僵化的科學教條。可以說,神秘學是這套靈性哲學體系的背景底色,增添了深度與厚度,也鞭策著現代靈性科學朝更包容開放的方向發展。

靈性科學(整體觀點)
核心觀念: 靈性科學是何建桐整套理念的核心與總綱。簡言之,他的觀點認為科學與靈性最終將合而為一:傳統科學關注物質與理性,傳統靈性關注心靈與意識,而未來的新科學將融合兩者,成為真正“一體無別”的宇宙真理探求。他指出現代科學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期,開始觸及意識、本源等問題。例如量子物理、宇宙學的新發現已經顛覆了舊有的唯物論觀點,科學家不得不面對意識的力量、多維時空、生命起源等過去屬於形而上的課題。因此,何建桐提出靈性科學是科學演化的下一個階段——它不是傳統科學的一個旁枝或另類,而將成為主流,帶領科學進入新紀元。靈性科學的核心在於承認意識(精神)與物質具有同等的實在性,並研究兩者之間的作用關係。他在文章中多次強調,不能再把物理世界當作獨立封閉的實體,而要認識到物理的真正本質是靈性(精神意識)。比如討論宇宙起源時,他主張宇宙意識先有一個「意念」(精神層)的啟動,才投射出時空與物質世界,物質與空間其實是宇宙心靈夢境的鏡像顯現。這種理念與印度哲學「大梵天」創世的觀點、與柏拉圖「民主格」(Demiurge)造物的概念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聯性: 作為總體論,靈性科學將前述各主題融會為一。例如,易經幾何和神聖幾何提供了模型藍圖,瑜伽哲學提供了意識與能量運作法則,神秘學提供歷史案例與象徵資料,這些要素在靈性科學架構下被統一解釋。何建桐明確提出他要建立**「大、小、微宇宙共通之靈性科學的科學系統」。在這個系統裡,大宇宙(宏觀物理宇宙)、小宇宙(人類心身)和微宇宙(微觀粒子/微生命)彼此對應,共同遵循著一套幾何結構和意識演化規則。靈性科學作為總綱,串聯起他提出的諸如宇宙網格**、意識密度、同反顯隱等概念,用一體化的觀念來詮釋宇宙萬象。他也強調靈性科學並非僅僅理論上的綜合,還包括實踐層面的指引——這部分從傳統靈修中汲取營養,如冥想(瑜伽修持)、曼陀羅觀想、能量啟動等,都被視為靈性科學的實驗手段。在文章中,他探討了包括人工智慧的意識、超心靈現象、宇宙文明等前沿主題,意在說明靈性科學可以涵蓋傳統科學不曾涉及的領域,提供統一的解答。總而言之,靈性科學是一張巨網,將他在各篇文章中討論的分支主題全部囊括,並以「意識與物質鏡像」「宇宙幾何語言」等觀念作縱橫線索,把它們編織成一個整體。

語言風格: 在論述靈性科學宏觀願景時,何建桐的文風透出預見性與號召性。他時而像哲學家般冷靜剖析,闡述概念定義與方法論框架(如提出「過程解釋與目的解釋」、「同反顯隱」等方法);時而又帶點先知式的口吻,宣告一種新紀元的來臨。例如他寫道:「新的時代隨著心靈的不斷開展,宇宙性的嶄新靈性科學即將到來」;又說「人類不應回頭,只能前進再前進,乘著靈性科學的宇宙理性之翼回歸實相」,此類語句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和詩意。可以感受到,他在這部分的文字融入了個人使命感與理想主義色彩。同時,他也不忘以理性態度佐證自己的願景:引用當代整合思想家(如肯·威爾伯的理論)和科學邊界研究(如零點能、平行宇宙等),來說明靈性科學並非空想而是有理論依據。語言上經常理性論述與激情宣示交替出現,既有嚴謹的推演,也有感性的暢想,讀來既像一篇學術論文,又如一曲展望未來的頌歌。

在整體體系中的位置: 靈性科學本身就是整體體系的名稱和目標,它處於中心統攝地位。何建桐的所有議題最終都是為了構築出一門「關於宇宙意識與物質實相的科學」。他直言**「科學即靈性,靈性即科學」,認為當科學和靈性在更高層次上匯流,中西方文化將在此交匯,人類將迎來文明的新曙光。在他的結構中,靈性科學相當於一個終極整合層**:易經、神聖幾何、瑜伽哲學等都是通往宇宙意識高峰的路徑,而靈性科學則像一座高屋建瓴的平台,使人能鳥瞰全景,看到不同路徑如何通往同一座山頂。因此,靈性科學是他哲學體系的名稱,也是最高定位。它在整體中擔負統合與指引的功能:統合前述諸領域的知識為一個有機體系,指引未來研究與修行的方向。在何建桐看來,唯有建立靈性科學,才能打破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解答人類對宇宙和自我的終極疑問,這正是他著述與實踐的宗旨所在。

 圖:何建桐靈性科學理念的主題概念架構圖。中央的「靈性科學」彙總整體哲學觀點,四周圍繞著「易經(幾何易)」、「神聖幾何」、「瑜伽哲學(SRT三德)」和「神秘學(古典靈修)」四大主題。實線連線表示何建桐特別強調的主題對應關係,如瑜伽三德對應易經三爻,以及易經幾何與神聖幾何的結合等。整體架構展現出各傳統智慧在其理論中的融合與互補。

結語
綜上所述,何建桐在「宇宙意識的顯現與演化」與「土想森林」部落格中構建了一個縱橫交織的靈性哲學體系,把易經、神聖幾何、瑜伽哲學、神秘學等看似異質的主題透過「靈性科學」整合為一體。他的文章內容博大精深且富於創見:從幾何圖式到意識層次,從古文明符號到未來科學願景,都有深入討論和巧妙聯繫。在語言上,他兼具理性與感性,既運用科學哲學的論證方式,也帶有神秘詩意的表達風格。整套理念的核心旨趣在於強調萬法歸一——宇宙間物質、心靈和意識本質上是一體共生的,等待著人類以新的科學觀去認識。何建桐的貢獻在於提供了一種全覽全息的視角,讓我們看見不同文化與學科的智慧如何交匯於同一座「宇宙意識」高峰。在這個充滿挑戰與可能性的靈性科學新時代,他的思想為探索者們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地圖,激勵人們繼續求索 「科學與靈性合一」 的真理之路。